第四节 “暗渡陈仓”与“定军山” 大北公司海旱事件(第7/7页)

于是中国电报局礼貌而坚决地回绝了邀请。盛宣怀的这份英明,就算搁到现在也是很有参考意义的。

因此这份战果,李鸿章在向清廷为其请奖的折片中,特意盛赞了盛宣怀主持中国电报局的业绩:“沿江沿海各省电线系派布政使衔直隶候补道盛宣怀总理其事,该道首赞成议,会商各省地方官次第筹办,事属创始,而规划精审,调度悉合机宜,用能妥速告成,远近无忧。复以经费有常,劝集华商巨款,将各省正线改归商办,俾公家久享其利,商人亦获什一之盈,实能裨益大局。各国觊觎已久,英丹电报公司且于九龙及上海至吴淞安设陆线,方谓非常之举,中国末必果行,遂群起相争,多方挠阻,该道奉饬设法抵制,相机操纵,一面集资赶设沿海陆线,使彼狡谋废然中止,保我自方之权,尤于国体商情所关匪细。今线路绵亘万数里,京外军谋要政瞬息可通,成效昭著,其功实末可泯。该员才具优长,心精力果,能任重大事件,足以干济时艰。”

盛宣怀因此大得圣眷,成为晚清一代名臣。而另外一位居功阙伟的郑观应,也因为在谈判中表现出色,被粤东防务大臣彭玉麟调往前往广东,总办湘军营务处事宜,以应付中法战争。彭玉麟与两广总督张之洞谋划偷袭西贡法军屯粮之地时,还派这位智勇双全的官员秘密潜入,在西贡、金边一带侦察敌情,暗中联络南洋反法势力。他回国以后,隐居数载,一部《盛世危言》横空出世,震惊中外。世人皆叹其眼光深远,却不知郑观应的这种见识,正是肇始于对电报的深入研究呢。

就这样,外有列强的重重压迫,内有洋务诸名臣的极力推动,几经反复,发端于西洋的有线电报终于在中华帝国奠定了自己的地位,获得了国人的认同。

有了丁日昌、沈葆桢、盛宣怀、郑观应等一众先辈苦心孤诣的铺垫,到了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的时候,中国对这个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已经远不象从前那么闭塞,引进速度之快,态度之开放,令人咋舌。

马可尼在1985年进行无线电报通讯试验,获得成功并取得专利。转年8月9日,由黄遵宪、梁启超等著名革新派人物创办的期刊《时务报》上,就刊载了这样一条消息:《无线电报》。这条消息用的笔法,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有趣的很,兹转录如下:“意大利人马考尼,年少而好学,尤精于传电,新得其悟,其传也无事于线,不用电磁石,但用摩擦而生之电,凭空发递,激而成浪,颤动甚疾,每秒跳二万五千万次,所谓汉忒象浪是也。其发也性直,返射之角度,与透物之斜度,与光无异致。近挟其术抵伦敦,……表演无线电收发”,“发报与接报处,并无尺寸之线,其电报器具,不过两木箱。演说时,远置厅事两旁,一箱电发,则他箱内之小钟铮然应之”。文中的马考尼,就是我们现在翻译的马可尼,“汉忒象浪”就是赫兹发现的电磁波。

等到了1987年马可尼创办了“马可尼无线电报有限公司”的时候,《时务报》不失时机地又登出一篇消息《电浪新法》:“用大小合度、力量相当之电机,数英里之遥,凭空发信,现用哈子(赫兹)法之电浪试验”。“于一英里之外,设一电机,并在隔一山处,亦设一机,激动电浪,则两机俱应,是则电浪竟能穿山水矣。” 这两篇报道,使国人及时了解了无线电报的特性和原理。

1899年初,中国购买了几部马可尼旧火花式无线电机,安装在广州两广总督督署、马口、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各舰艇上,以便远程军事指挥之用。这是无线电波首次飞越在中国大地上。十分难得的是,这一次中国对无线电报的应用,基本上与欧美同步 。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在南福兰角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用来与法国维姆勒之间的通信,通讯业务方才起步。中国的反应速度,已在大部分欧洲国家之上了。

到了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俄军在烟台至东北的牛庄架设起来无线电台,来指挥作战。保持“局外中立”的清政府受此影响,斥巨资购买了7部马可尼式无线电机(每台约白银2000两),安装在北京附近的南苑以及几艘海军舰艇上,其功能不问可知,也是军事所用。

观一叶而知秋。清政府在对无线电报的安排只是一些小小的历史细节,却并非无关宏旨。从其中的细微处,我们可以揣摩到,电报已经从一头国人眼中避之不及的洪水猛兽,逐渐变成了与军事、政治生活密不可分的一件利器。

电报这个小小的发明,在这个绵延几千年的国度已经开始渐渐发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