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 1592(下) 第二十二章 倭桥胜败(第7/7页)

说的极端点,如果不是有朝鲜和朝廷派来的监军掣肘,明军真有可能跟日本签订和平协议,高高兴兴把他们送回国,两边都不死人,皆大欢喜。从东、西两路后来的举动来看,这么说他们可是一点也不冤枉。

讽刺的是,中路军之所以在三路中打的最积极,不是董一元的觉悟有多高,而是因为他麾下派系林立,没有自己人,于是也就没什么保存实力的心思——可惜这派系林立最终还是把他给害了。

当然,对于这些情况,在战报上邢玠没敢写的太明白。他知道如果如实上报,援朝军从上到下都吃不了好果子,所以稍微曲笔了一下。在报告里,他除了中路泗川打败无法遮掩之外,其他两路都报的是大捷。

但我们现在知道,这一战无论是战术上还是战略上,明军都是失败者。在战略上,明军没有达到切割孤立顺天、泗川、釜山、蔚山四大防区的目的,让日军大撤退时显得十分从容;在战术上,他们无法击破各地的日军防线,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反而损兵折将。

如果说明军这一次四路出击有什么正面意义的话,那就是让日军意识到,联军优势已不可动摇,从而从而加速了撤退的决心。

仅此而已。

明军的九月攻势,是整个壬辰、丁酉战争中的最后一场陆战。明军以一场失败的平壤之战揭开了援朝的帷幕,又以一场失败的四路出击结束了与日本在陆上的交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

我每读史至此,总忍不住扼腕叹息。尽管明军在与日本的大部分交锋中占据上风,但这一头一尾两战的失败,遮蔽了后世无数人的双眼,让他们以为明军在整场战争中无所作为,从而得出“即使没有明军,朝鲜战争一样可以击退倭寇”的奇谈怪论。

刘綎、麻贵、董一元,如果你们再稍微争争气,也不至于几百年后被抹煞掉明军的功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