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 1592(下) 第十七章 蔚山血战(下)(第8/8页)

这九万人里,包括了董一元、刘綎、陈璘等后来的援军和原守明军两部分。朝鲜人对此有一份详细的出兵名单,只要减掉这些后援明军,再减掉那些小冲突中损失的明军,剩下的数字,基本就可以等同于蔚山之战后明军的总数。

这一份名单很长,比较起来很繁琐,这里过程便不赘叙。这些数字在个、十、百的数量级上很难做到特别准确,但在千与万这个量级上不会有大的偏差。总之,比较的结果是,明军数量没有显著减少,前后差额不会超过三千。

再观察参加蔚山之战的部分明军将领在九月份的统兵数字,就会有个直观印象。

吴惟忠四千人、茅国器三千人、李芳春两千人、陈寅三千人、颇贵三千人、解生两千人,总体来说兵力跟蔚山之战前差不多。虽然这里有部分是补充的新兵,但数量不会很多,因为入朝明军都有将领统属,这些将领的分布都是有案可查的,不可能完全补充到老部队里去。

换句话说,这些将领的部队建制尚在,虽有损伤,但远未到伤筋动骨的地步。他们都是一直奋战在蔚山一线,因此可以代表明军的平均伤亡比例,不算高,最多百分之十到十五。

作为反证,我们可以再考察一下卢继忠所部的情况。蔚山之战中,他的两千人在西江口遭遇了日军偷袭,毫无准备,部队被打散,他仅以身免。这是整个蔚山之战中明军伤亡最为惨重的部队。

然后到了三月份,邢玠、李如梅返回辽东时,卢继忠也一齐回国了。

邢玠回国,是要去整顿后援;李如梅回国,是因为回辽东办事。为什么卢继忠也被调走了呢?

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他的所属部队已经成建制地覆灭了。吴、茅等人和卢代表了蔚山之战后明军将领的两种结局:如果你的部队主力尚在,那么朝廷为你补充人马;如果你的部队已经打光了,与其补充新兵,不如换别人上。

因此卢继忠的离开,证明在西江口的战斗中,他的两千人确实是全军覆没——倒不是说这两千人死的一个不剩,但伤亡率肯定突破七成以上。从地图上来看,他所屯驻的西江口与箭滩平行,位于太和江西侧。当日军占领箭滩以后,这支部队的退路实际上已经被堵死了。卢继忠能够把一部分人活着带回来,已经相当不容易。

因此,综合以上的各种证据,我认为明军阵亡人数在两千到两千五之间,伤五千左右。其中卢继忠所部的损失在一千五百到七百,其他损失分布在吴、茅、陈、杨、祖等将领中,多是在岛山攻城中与箭滩阵亡。

一场以明军惨败而告终的战事,何以损失数字却完全颠倒呢?

仔细想想的话,这个数字并不奇怪。整个蔚山之战,日军没有对明军主力形成过威胁,岛山之敌一直被压在城里,援军也只是跟明军的殿后部队打了一场仗,把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抢东西上面去,追击了三十里以后便停住了脚步。

当然,战争的胜负,不能仅仅看损失数字来判断。

对明军来说,这是一次彻底的失败,他们未能打破日军的防御体系,反而令明军主力崩盘,损失物资极多,一直休整了大半年才再次发起攻击;而对日军来说,却是一场惨胜。为了保住岛山,日军打残了整个第一军团,从此彻底丧失了进攻能力。在这之后,日军再没了一星半点的雄心壮志,只有一个心思,就是赶快撤回日本。

所以,蔚山之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