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时局考验(第2/9页)

“裴大人在皇上面前用他全家百余口的性命为你们节度使作保,保证他对朝廷忠心耿耿。可是,我也不确定史宪诚对朝廷到底是不是真的忠心,这要看他以后的行动,你回去告诉史宪诚,如果他胆敢和李同捷暗中勾结,朝廷绝不会轻饶,而且辜负朝廷不可以,辜负裴大人更不可以。”

使者唯唯诺诺地离开了中书省,回到魏博镇后将韦处厚的话一字不落地传达给了史宪诚。而史宪诚本来就不想将事情搞大,所以中断了与李同捷的暗中往来。

从对于朝廷的态度来看,史宪诚至少还没有彻底和朝廷公开决裂。不过,成德节度使王廷凑就是另外一副模样了,在皇帝李昂发出征讨李同捷的诏令后,他不仅没有立即出兵,反而上奏李昂请求加授任命李同捷为节度使的符书,结果遭到李昂的严正拒绝。于是王廷凑开始公开支持李同捷,屯兵边境试图阻止征讨李同捷的军队入境。

与此同时,王廷凑还派使者携带厚重礼物,贿赂西突厥的别部沙陀部落酋长朱邪执宜,想联合沙陀共同支持李同捷。不过沙陀部落自唐太宗李世民起就入朝进贡,世世代代与大唐保持友好关系,所以当时朱邪执宜拒绝接受王廷凑的贿赂,并将其使者逐出边境。

王廷凑在朱邪执宜那里吃了闭门羹,这让他倍感无奈,虽然他派出军队屯兵边境,但他并不是二杆子,在看到只有自己本镇支持李同捷后,他担心会被李同捷拖下水,所以他收起先前的强势态度,开始采取静观其变的策略。这样一来,就让李同捷真正陷入了孤立之中。

大和元年(827年)十月,乌重胤率领大军进攻李同捷连战连胜,就在他领兵想要攻打横海重镇德州的时候,却在十一月不幸病逝于军中,这使得官军暂停对李同捷的征讨。李昂得到消息后,根据武宁节度使王智兴的推荐,调任保义节度使李寰为横海节度使,同时加封王智兴为同平章事节度各路人马。

王智兴不负众望,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屡次打败李同捷,到大和二年(828年)三月,王智兴已经领兵打到了棣州。眼看李同捷连战连败,王廷凑虽然不敢再公开支持李同捷,但暗中却经常资助其兵器和粮草。结果,这件事被王智兴获悉,他上奏李昂请求采取措施制裁王廷凑。

李昂立即召集文武群臣商议制裁王廷凑的事情,他的本意是立即出兵讨伐王廷凑,以彰显朝廷权威。文武群臣见皇帝陛下态度明朗,所以很少有人敢提反对意见。只有卫尉卿殷侑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王廷凑虽然态度倾向李同捷,但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他想和李同捷一同谋反,而且征讨李同捷还没有结束,朝廷应该暂且忍耐,等到平定李同捷后再做决策。

殷侑的话不无道理,这一点李昂心知肚明,所以他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好让自己做出正确的决策,终于在慎重考虑当前的局势,以及征讨李同捷的战况后,李昂决定暂且忍耐。不过,为了彰显朝廷权威,他决定还是要警告下王廷凑,并决定颁布《招谕王廷凑诏》,向天下宣布王廷凑倾向李同捷的罪状,同时李昂也给了王廷凑机会,只要他公开和李同捷断交,朝廷就可以赦免他。

然而当诏书颁布后,王廷凑回馈李昂的却是拒不认错。

柏耆争功

当李昂得知王廷凑拒不认错的态度后,他决定对其施以惩戒,那就是在征讨李同捷的同时,出兵征讨王廷凑。九月十一日,李昂下诏剥夺王廷凑成德节度使职务及其爵位,命令王智兴从征讨李同捷的人马中,抽调部分兵力同时向成德镇进兵。从李昂发布的《讨王廷凑诏》中可以看出,他对王廷凑的顽固不化十分气愤。

王廷凑作我藩臣,久膺宠命,致爵位于扰叛之际,齐恩泽于忠义之伦,而首扇同捷,使其墨,党恶之心,剧于虎兕,负德之丑,逾于枭境。……逾之使致奇功,告之将酬重位,而傲恨弥甚,凶肆不悛,行恶言于报章,资盗粮于狡寇……

李昂失望的态度溢于言表。虽然最近这段时间以来,征讨李同捷的诸道人马连战连捷,而且已经快要打到横海镇的治所沧州(今河北沧州),但李昂还是迫不及待地马上要征讨王廷凑。不仅因为王廷凑这次对朝廷的态度,更是因为他这么多年来已经成为一块难啃的骨头。

事实证明,王廷凑的确是块难啃的骨头,当他得知皇帝已经动怒,要讨伐自己的时候,他并没有显示出慌乱,而是用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去应对。

王廷凑眼见李同捷连战连败,自己如果拼上血本前去营救,估计也是有去无回。于是他游说魏博兵马使亓志绍,挑唆他反叛史宪诚,回军反攻魏州夺取魏博镇。王廷凑的意图很明显,那就是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缓解自己和李同捷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