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昏庸二帝(第12/17页)

王守澄说到这儿故意停下,两眼看着李湛,想从他面部表情窥视其内心反应。

“那么父皇怎么又改变主意,立朕为太子呢?”

“唉!还不是李逢吉据理力争,极力主张立嫡立长的原则不可废,才使得先帝下定决心立陛下为太子。如若不然,陛下现在只是个普通的王爷而已,怎么可能继承大统呢?不过李逢吉也因此得罪了裴度、李绅,屡遭他们的排挤。”

王守澄说完本以为眼前这位少年天子会大发雷霆,立刻下令贬黜李绅等人。但出乎他意料的是,李湛当时只是轻描淡写地回了句“朕知道了”,便不再言语。

王守澄见状只得收敛,准备未来寻找机会再行其事,但不久后度支员外郎李续之在奏章上也提到这件事,而且李逢吉也上疏暗指李绅做过不利于李湛的事情。于是,李湛终于动怒,于长庆元年(821年)二月,下诏贬李绅为端州司马,同时加封李逢吉为凉国公兼尚书右仆射,食邑千户。

李逢吉升任宰相,朝中百官纷纷到中书省向李逢吉表示祝贺,唯独右拾遗内供奉吴思没去祝贺。李逢吉大怒,立即将吴思贬为吐蕃告哀使,不久又贬时任翰林学士的李党成员庞严为信州刺史,蒋防为汀州刺史。

当时庞严的好友,时任给事中的于敖见到庞严被贬的诏书后,利用自己职务所拥有的权力,将诏书封还给朝廷。所有人都对于敖的行为高度赞赏,认为他不畏强权,竟能跟宰相叫板,实在是难得的大忠臣。

就在大家担心李逢吉会迁怒于敖的时候,朝廷将于敖的奏章批转下来,交由大臣们讨论。大臣们这才知道,原来于敖为了巴结李逢吉,特别上疏皇帝,认为仅仅是外贬庞、蒋二人,处罚得实在过轻,应当予以重罚。

于敖的卖友求荣,引起了朝廷中正直大臣们的极大愤慨。但于敖却无丝毫羞愧之感,他因出卖李绅而成为了牛党成员,从此之后平步青云。

朝中大臣虽然多为李绅叫冤,但当时都不敢站出来公开得罪李逢吉。唯独翰林学士韦处厚拍案而起,他不顾会遭到报复的危险,仗义上疏李湛,指出李逢吉结党谗害李绅,致使朝廷上下人心骇惧。李绅作为先帝的宠臣,即使他真的有罪,也应该加以宽容,更何况他本身就没做过什么错事。

李湛本来就是个没有立场的昏庸皇帝,经韦处厚这么一说,他又立即转舵,想要召回李绅。李逢吉当时察觉出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于是,立即采取措施,每天组团上疏诋毁、弹劾李绅,搞得李湛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就在李湛犹豫不决的时候,有一天,他在击球游戏结束后,路过皇家档案馆时,出于一种好奇心他走了进去。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在那里找到了一沓父皇穆宗所封的文书。当时李湛很可能想到了王守澄曾经对他说过的当年议立太子的事儿,于是他想从文书中找到答案。他亲手将这些文书拆开翻阅,终于他发现其中一封文书上有当年裴度、李绅等人请求立自己为太子的记载,他看完大为惊讶,虽然他不知道这个记载是否属实,但此刻他第一次开始怀疑李逢吉和王守澄是不是在说谎。

回到宫中后,李湛将李逢吉等人弹劾李绅的奏章全部烧毁。虽然他并未立即召回李绅,但因为偶然发现父皇文书这件事,还是让他不经意间改变了对李逢吉和王守澄的印象,至少他不再轻易相信李逢吉和王守澄诬陷李绅的话语。

李湛即位的一年后改元宝历,准备大赦天下,其中就包括赦免被贬的官员。李逢吉担心李绅被赦,故意在拟定赦文时加了一个限定,那就是被贬的官员经过一次内迁的,可以继续内迁,但这里不包括未经内迁的被贬官员。这就意味着刚刚被贬不久的李绅不在赦免的范围之内。

对于这个细节,当时李湛并未在意,李逢吉起草的赦文他连看都没看,就批复下发。翰林学士韦处厚知道后,立即上疏李湛提出反对意见,这才引起李湛的警觉,于是又下令追回赦文加以更改,李绅由此也由端州司马内迁为江州长史。

李逢吉想利用皇帝大赦天下的机会再次排挤李绅的目的终于没有达到。在他看来,这完全是韦处厚在坏事,当时他并不知道皇帝李湛对他的态度已经悄然改变。事实上,李逢吉这次计划受挫,有人看出了其中的端倪,这个人就是牛党魁首牛僧孺。

作为和李逢吉的同党成员,牛僧孺和李逢吉的关系十分要好。这次皇帝陛下居然改变李逢吉起草的赦文诏书内容,这不仅让牛僧孺的脑海中产生诸多问号,敏感的牛僧孺还意识到李逢吉有可能前途不妙,所以他上疏请求外调,以避免激烈的党派纷争。因为他和李逢吉是同党的原因,李湛对他的印象极为不错,所以特意为他增设武昌军,以检校礼部尚书、同平章事、鄂州刺史充任武昌军节度、鄂岳观察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