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玄武门之变(第7/12页)

既然决定先发制人,也就不再理会朝廷的法律,为了制订一个周密的计划,房杜二人必须回来。不过令李世民没有想到的是,尉迟敬德却没有将两个人领回来,因为他们拒绝了李世民。

“他们说什么?”李世民问尉迟敬德。

“两位说现在身为朝廷命官,不能再和秦王有任何联系,如果私自回来,那就触犯了朝廷的法律,很可能被处死,所以不能回来!”

“笑话!我要是行动失败了,他们曾经是我的部下,太子饶得了他们吗?糊涂!”说罢,李世民将佩刀随手递给尉迟敬德,说道:“你再去一趟,跟他们说明我意已决,如果他们愿意来那是最好,如果推辞不来,你就……”李世民一边说着,一边用手做了一个向下切的动作。

在他看来,如果房杜二人真的不来,说明不是背叛了自己,就是不愿趟这浑水。既然如此,那就结果了两个人,免得生出事端。

是的,开弓没有回头箭,不是我的朋友,就是我的敌人。

事实上,李世民的判断是错的。

房杜二人其实和尉迟敬德、长孙无忌等人的观点一样,他们都明白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终究避免不了极端暴力的方式,之所以拒绝李世民是怕李世民下不了决心。如果下不了决心,那两个人回到秦王府完全没有意义,而且朝廷知道了还会治罪。

其实二人拒绝李世民是一种激将法。

所以当尉迟敬德带着李世民的佩刀第二次来到后,房杜二人顿时明白了这一次李世民是彻底下定了决心,所以毫不犹豫地化装成道士跟着尉迟敬德回了秦王府。

就在那个晚上,秦王府灯火通明,李世民和他的智囊团制订了一个袭杀太子李建成的计划,也就是在那个夜晚,历史在不经意间改变了行进的方向。

关于李世民这些人具体是怎么谋划的,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通过后来李世民等人在玄武门事变中所做的事情,我们还是可以分析出他们的计划大致由以下几点组成:

一、在玄武门设置伏兵,采用擒贼先擒王的策略,首先干掉李建成和李元吉,然后消灭太子军和齐王集团;

二、如果一切顺利,将迅速进宫控制皇帝,然后逼宫退位;

三、如果作战不利,也将迅速进宫控制皇帝,然后胁迫皇帝下令让东宫、齐王集团放下武器,从而制止冲突。

当然,在这个计划中,李世民一定想到了如果一旦控制皇帝不利该怎么办?

在我看来,他们的计划是如果一切都不顺利,那就以皇帝为人质,控制长安,如果控制长安不利,那就挟持皇帝退守洛阳。

虽然在后来的玄武门事变中,李世民大获全胜,但是在事先的谋划中,我觉得这一点肯定是想到了。

在整个计划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控制玄武门。

玄武门是长安太极宫城的北门,也是保卫皇宫的禁卫军驻扎重地,更是出入内宫的必经之地,控制了玄武门,可以在不惊动长安城禁军的情况下迅速控制内宫,如果控制不了玄武门,不仅挟持不了皇帝,恐怕连皇帝的面还没见到,估计就全都挂了。

关于玄武门的重要性,著名的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已经做过深入的分析,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当然,李世民选择玄武门,还有个原因就是驻守那里的将领是常何,现在看起来,当初收买常何实在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

整个计划堪称完美,但美中不足的是,有一件事情,所有的人都无法确定。那就是,这次政变定在什么时间?因为政变成功的前提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要从玄武门经过。这是个不好解决的问题,更是变数最大的问题。

就在众人挖空心思地琢磨怎样才能引出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时候,秦王府宿卫来报,李渊急召李世民入宫觐见。李世民顿时出了一身冷汗。

难道父皇知道我要动手吗?不可能!这绝不可能!

“玄龄、克明你们两个人回来的时候,可有人看见?”李世民急忙问道。

“没有啊!即使有人看见,也绝不会认出我们两个人的,要不我们为什么化装成道士啊?”房玄龄连忙说道。

“真是奇怪!那这么晚了父皇为什么还要召我进宫呢?”李世民狐疑起来。

“秦王!我想一定是有人走漏了风声,不如我们现在就召集人马直接攻打东宫和齐王府,杀他个措手不及!”尉迟敬德说道。

“不!在一切都没有明朗之前,先不要急于行事,以不变应万变,你们在这里等着我,我现在进宫面见父皇!看看情况再说!”

局中局

就在李世民和众人谋划的时候,李渊同时也得到了一个消息。虽然这并不是揭露李世民策划政变的消息,但确实是个能在顷刻间要他性命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