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二次围剿(第5/7页)

人总要为自己的轻狂付出一定的代价。刘黑闼当然想不到,在对付他的问题上,李建成比李世民解决得更加高明。

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李建成做到了这一点,因为他听从了手下一个高人的建议。这个人就是魏徵。

自从降唐后,魏徵被李渊安排在李建成的手下,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渐成为东宫太子集团的首席谋士,深得李建成的信任。这一次,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刘黑闼,魏徵向李建成提出了“攻心之战”的建议。

魏徵认为,刘黑闼之所以反复叛乱,是因为他在河北、山东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些群众之所以拥护刘黑闼,就是因为唐朝对窦建德的旧部赶尽杀绝,而且是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要知道河北、山东等地曾经在窦建德的治理下,老百姓过的那可是小康生活,人人对窦建德感恩戴德,本来唐朝的群众基础在关中,河北、山东等地的老百姓对唐朝没有太多的感情,现在唐朝又破坏了人家安逸舒适的生活,不造反那才叫奇怪呢。

所以魏徵建议,要想彻底地解决刘黑闼,首先必须要培养唐朝与河北、山东等地人民的良好感情。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放回那些已经被逮捕的窦建德旧将,并且保证除了刘黑闼之外,其余的人既往不咎。

不愧是读书人啊。看来读书人真是他娘的不能惹。

魏徵的这一手的确很厉害,名曰:釜底抽薪。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现在官不逼你了,谁还傻到提着脑袋去干造反事业?

当然,魏徵的策略即使再高明,也得有个高明领导去采纳。李建成采纳了。

很快,魏徵的策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刘黑闼的部众忽然听到唐朝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放回了全部的俘虏,纷纷竖起了大拇指,表示坚决拥护唐朝的决定。我们造反本来是怕唐朝追究,现在不追究了,那就放下武器没商量。

还是我曾经说的那句话:老百姓其实是很好哄的,只要当官的稍微考虑一下他们的利益,其实没有人愿意造反。

一时间,很多原本效忠刘黑闼的士兵,纷纷开始向唐军投降,更有甚者杀了自己的上级领导,提着脑袋向唐朝投降。转眼间几万人的队伍,还剩下不到几千人。

人心散了,队伍也就不好带了。这下,刘黑闼坐不住了。

对于李建成这个太子,刘黑闼实在没放在眼里,但是现在他忽然觉得李建成是个比李世民更加可怕的对手。李世民击败自己,可以说胜得很幸运,而李建成现在连照面还没打过,居然搞垮了自己的队伍。刘黑闼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

不行!绝对不能坐以待毙,一定要用最快的时间撤离这个是非之地。不然的话,过不了几天,自己就成了光杆司令。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走为上策

十二月三十日,刘黑闼在永济渠上开始搭建浮桥,准备渡过永济渠,向北撤离。李建成在第一时间得到了这个消息,亲自带领一万人赶来追击。

为了防止唐军破坏搭桥工程,刘黑闼命令部将王小胡背水列阵阻击唐军,自己则继续指挥相关人员抓紧施工。

就在浮桥刚刚搭建起来的时候,刘黑闼做了一件让人十分不齿的事情:自己带着几百个亲信,抢先渡过永济渠。

这叫什么玩意儿啊?作为领导居然不关心下属的死活,率先开溜,其结果只有一个:树倒猢狲散。看见领导全然不顾自己的生死,部将王小胡伤透了心,于是率领部众投降了李建成。

没有够意思的领导,就没有够意思的员工,这句话到什么时候都是真理。

李建成当然不会放过这个痛打落水狗的机会,下令全军渡过浮桥追击刘黑闼。李建成的决心不容置疑,唐军的士气更是高涨,问题偏偏出在了这座浮桥身上。

由于时间仓促,刘黑闼搭建这座浮桥比较草率,而且还没有完工,就带着人跑了过去,所以这座浮桥基本是豆腐渣工程。

几个人走上去,没感觉。

几十个人走上去,稳当。

几百个人走上去,稍微有点晃。

几千个人走上去,对不起,塌陷!

看着坍塌的浮桥,李建成无可奈何地笑了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没关系,李建成,不必望桥兴叹。因为很快将会有一个人将刘黑闼送到你的面前。

武德六年(623)正月初三,刘黑闼到达饶州。此时他的手里只有一百人左右。

多日来连续的逃跑生活,令刘黑闼疲惫不堪,此刻他很想进入饶州城,吃上一顿饱饭,美美地睡上一觉,养足精神,然后继续北逃。刘黑闼的这个想法不无道理,因为驻守饶州的是他的老部下———诸葛德威。但是最终刘黑闼却决定马不停蹄,继续向北。促使他做出这个决定的是,他对诸葛德威心里没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