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进击山西(第7/9页)

刘弘基对李世民说:“您现在追击宋金刚到这里,已经称得上是大获全胜了,如果再这样地疯狂追下去,士兵们会吃不消的,这样会给部队带来更大的损失,应该原地驻扎,就地休整一下,然后再继续追击。”

客观地讲,刘弘基的建议还是很中肯的,作为全军的大管家,当然要考虑士兵的感受,这也是他的职责所在。但有些事情,如果完全按照常规来做,那结果也只能就是常规化。

在李世民看来,宋金刚也许觉得唐军现在疲劳至极,可能会放缓追击的速度,所以相应地会放缓逃跑的速度。

只有突破自身的极限,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突破这个极限,又谈何容易,人类在挑战极限时,往往需要下很大的勇气。李世民注定就是那个打破常规的人。

逆向思维,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正所谓:兵者,诡道也!

所以当李世民听完刘弘基的话后,马上否定了他的观点,“正是因为我军不断地追击,才迫使宋金刚毫无还手之力,现在他已经是军心涣散,我们必须一鼓作气消灭他,如果让他缓过劲来,再想打败他就不太容易了!”

李世民是从战略意义角度进行分析,刘弘基是从人性化角度进行劝说。双方似乎讲得都很有道理。但是李世民作为主帅,拥有最后的决定权。所以他决定,率领大军,继续追击!

我知道你们跟着我的确很辛苦。但是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彻底打败敌人。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已做好了充分的精神准备。你们呢?当然,饥饿、困乏我们都要忍受。

精神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英勇无畏的大唐将士,和我一起去开拓前方那布满荆棘的道路吧。在前进的道路中,也许会有挫折,也许会有失落,但是我坚信,最终的胜利一定会属于我们!一定!

决战

五月五日,李世民率军终于到达了本次追击战的终点———介休。之所以说是终点,是因为宋金刚实在不能再往北跑了,因为再往北就到了刘武周的老巢———太原。

说什么也不能让李世民打到太原。李世民的问题,就地解决!此时的宋金刚,虽然被李世民打得满地找牙,但至少神智还是清醒的,而且手中还有两万人马。两万人,如果全都抄家伙拼命,也能顶一气。所以这一次,宋金刚将所有的宝都压在了介休一战上。

跑了这么长时间,让人家追着屁股在后面打,实在是很丢人,坚决不能再跑了。是爷们的就跟着我在介休这块地盘上,和李世民火拼一场,不成功则成仁!宋金刚当然想不到,介休之战竟是他平生最后一战。

宋金刚终于男人了一把,率领两万人在介休城西门外列阵迎战,这个阵势很是壮观,南北长达七里!

面对如此壮观的阵势,李世民开始思索着破敌之策。宋金刚的布阵很有特点,简单来说,这是个南北长蛇阵。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这句话的实际意义在于,看准时机,在敌人的薄弱部位上给予致命的打击。问题是,如何才能让宋金刚的长蛇阵露出破绽?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宋金刚的布阵简直是滴水不漏。不!事实再一次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漏洞,宋金刚的漏洞在于———太过自信!他相信自己背城而战,占有地利,李世民远道而来,此战胜算不大。

是的,自信是件好事,但是凡事勿过度!

认知你自己,凡事勿过度。

———古希腊特尔裴神庙中的箴言

对,那就利用宋金刚盲目自信的弱点。于是,李世民做出了如下部署:

命秦琼、程知节率军冲击宋金刚阵的北端;部将翟长孙、秦武通冲击南端。

诸将得令。

且慢,两端只许败不许胜!

只败不胜?这是个什么逻辑?

我要的是最终的胜利,为了最终的胜利,此前所付出的一切代价都是值得的。

唐军就此展开了攻击。很快,在唐军诸位将领的“正确”指挥下,冲击南北两端的唐军开始溃败。这种溃败,显然是有意识的。

也许是很长时间以来,一直让李世民追着屁股打,实在太过窝囊,所以当看到唐军溃败后,宋金刚顿时一舒胸中的一口恶气。在他看来,否极泰来的日子就在今天。

李世民!想不到你也会败在我宋金刚的手上,可惜我以前高估了你,没想到原来你也是浪得虚名。早知如此,我还跑个屁!传我将令,大军向前推进十里!

好了!要的就是你这句话!

宋金刚显然忽略了一个问题,李世民部队的表现为什么反差如此之大?先前追得自己无处躲藏,现在转眼间一败涂地?有的时候,人真的会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所以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句话,实在是很有道理的。可惜,宋金刚没有学过唯物主义辩证法,所以等待他的只有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