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东亚同文会广东支部(第6/12页)
作为镜湖茶谈社重要会员的何树龄,是康有为的早年弟子,曾十年馆于康家,与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为兄弟之交,同居十载,抵掌对足,穷极论议,故于中外之故、天人之理,亦无不究焉”。[65]1896—1898年,正值康广仁负责与谢缵泰联络两党合作事宜,何树龄显然是知情人,曾代表维新派致函孙中山,表达群贤公意。孙中山与何树龄似也相识,说:“彼胆小心细,弟深知此等之意非彼一人所敢言也。”宫崎寅藏问其是否参与1895年广州起义,孙答道:“未与。彼无此等胆略,但甚有心耳。”[66]
作为两派的中介,张寿波后来继续与革命派联系。1900年6月17日,孙中山抵达香港,原计划与刘学询、李鸿章等人协商组织广东独立政府,在所乘坐的法国轮船“烟迪斯”号旁的一只舢板上,兴中会干部孙中山、杨衢云、陈少白、谢缵泰和平山周等人会见,并开了一个钟头的会议。与会者中赫然有张寿波的名字。会议一方面传达日本政府答应支持的信息,一方面决定开始积极进行武力反清的准备。[67]关于后者谢缵泰没有提供详细内容。据冯自由称,包括惠州发动、广州起事及暗杀、饷械接济等项准备及相应的人员配置。[68]如此机密的军事行动计划,不是核心骨干成员,决不可能与闻其事。
第四节 参与革命
东亚同文会广东支部与革命党的关系也相当深。廖平子说该支部标明宗旨“为联络中、日、韩三国人士感情,实则以测绘地图,侦探军情,联络同志,勾通绿林为事”。除日本人外,邓荫南、苏绰南等人参与其事。“是时工作颇忙,因先后影绘虎门、黄埔诸险要及各衙署形势甚夥,联络绿林计划。”[69]此说确有所据。东亚同文会干事井上雅二日记称:
邓荫南在省城附近,是福字军的哨官,另外,在河南缉捕里有他的同志。他率领着约九十人。林信贤、吴苏[义、羲]如,都在省城。此外,有一个英国人名叫莫克鲁克,他是孙的人。上述三人都是原来由原江[口]闻一介绍给平山等的。有人说他们是已与官兵联络好了,实际上是不确切的。[70]
邓荫南、苏绰南、吴义如均为孙党,庚子与史坚如筹划在广州起事暗杀,策应惠州起义,苏负责运送军械,吴负责运动防营士兵反正,邓则总司其责,策反军队,联络绿林。据说原口闻一还和兴中会员一起往见刘永福,说以种族大义,请其归附帮助。刘答应赞助。[71]英国人即摩根,1896年与孙中山相识于伦敦,1899年来华,来往于省港间,协助邓荫南、史坚如诸人办事。[72]1900年6月,曾随孙中山前往南洋。[73]田野橘次在《最近支那革命运动》一书中提及摩根,将他与宫崎寅藏相匹配。
廖平子又称:
时会员朱通儒、杨肖欧,文士也,谓谋思潮广布,须藉宣传,遂开办旬刊,名为《嬉笑报》,自为主笔,而嬲原口闻一为社长。讵《嬉笑报》一出,即为清吏侧目。盖报虽以嬉笑为名,藉免纵谈时事之嫌,但嬉笑之甚,更有过于谩骂者。遂以毁谤朝政,莠言惑众为罪,派兵围宝庆新街会址,幸党人已闻风遁去,只余二三日人,清吏无奈,牒请日本领事,将原口闻一逮解出境,勒令东亚同文会解散。[74]
杨肖欧为兴中会机关报《中国日报》的助理笔政,后来又负责附设于《中国旬报》的“鼓吹录”,“专以游戏文章歌谣杂俎讥刺时政”,“是为吾国报纸设置谐文歌谣之滥觞”。朱通儒和原口闻一则经常到《中国日报》社谈论。[75]井上雅二称朱通儒“与省城附近的有志者、壮年有志者以及武官有所联系”[76]。据井上雅二《支那に於ける新闻事业》记:“《东华报》上年发刊,《嬉笑报》起后不久,即被停刊。”[77]
朱、杨二人与《东华报》创办人朱淇关系极深,一是其亲侄,一为其门人。而朱淇原是兴中会员,曾参与1895年广州起义密谋,因其兄告密,为其他会员追究,脱离会事,改取缓进主义。[78]他先后在广州办《岭学报》《岭海报》,又与香港《通报》合作出版《省港通报》,支持康有为的变法维新,暗中与革命党的联系仍多。1899年5月陈少白筹设《中国日报》时,曾打算接手香港濒临倒闭的《通报》,该报据说亦由朱淇的门人主办。[79]朱的门人杨肖欧先后随其主《岭海报》《省港通报》笔政,《嬉笑报》“抉时政之缺失,嘻笑怒骂,文字诙谐”,被认为是广州报纸诙谐文字之始。《中国旬报》附设的《鼓吹录》从人脉到形式、风格、旨趣,均与之一脉相承。《东华报》被东亚同文会广东支部视同机关报,则通过朱淇等人的关系,广东支部容易联络革命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