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保皇会的勤王谋略(第5/21页)
李鸿章北上的消息传出,保皇会在广东举事的顾忌大为减轻。“李去,广东各事自较易办。”[46]6月20日,康有为指示欧榘甲等:“前书条理稍异,可与诸子竭力图粤事。”广东方面仍由梁炳光统大局,林玉、版筑、三品等伏兵于广州近郊的狮岭或曹涌,假清军刘永福旗号,奔袭劫城,并一度有调驻广州湾的陈翼亭部奔袭省城的动议。
不惜动用广西一路的勤王正军,反映出康有为有过弃桂图粤的念头。但同时他又表示:“若仍用前议图湘、桂,则汝偕翼行可也。”[47]集中一路变成两地并举,相机行事。这时海外华侨捐款既多,历时又久,对保皇会迟迟不举啧有烦言。康有为迫于压力,在毫无把握的情况下,令各路人马迅速发动。其“总以速为主,然又不可因我催而乱来也”[48]1900年6月27日的两可指令,让各路统领进退两难。
取粤的最终目标是北上勤王,6月下旬,康有为函示徐勤等人:“若布置停妥,则并力西向,较为长策。”[49]广东“有刚统大局,有版、品、林诸人,或可以守,则羽异往西亦极稳”[50]。视取粤为巩固后防,袭桂才是勤王进取。
7月18日李鸿章北上后,保皇会更加偏重取粤,并进一步制订出具体计划:挑选精勇选锋分队入城埋伏,首先袭夺水师舰船,以舰炮轰击城池;于观音山五层楼及各城门遍插预先制作的清军旗帜灯笼,布为全城兵变疑阵,趁乱夺城;然后“挟德寿出示遍谕勤王”[51],传檄州县,夺饷械,募款项,练精兵,安商旅,设民政局,照会各国领事。可是康有为还在犹豫不决。他指示办事人:“此刻专注东省(以李去之故),若得手,则取其军械、财富,天下不足定。倘度不能得手,则切勿发也,必聚全力于西省,直趋湖南。”“或全力取东,或全力趋西,此间不能遥断。或两粤并举。”“务求一发必中,便宜办理,不拘一说,避实击虚。”[52]
与此同时,唐才常电催康有为还港,“预备入江入津,因外国欲救上也”[53]。康遂通电各国,探测其对于营救光绪的态度,以便相机决定“还港调度”还是随英国军舰“赴京救上”。虽然他曾经指望依赖外强保救光绪,甚至公然号召“助洋人攻团匪以救上”,但对列强仍然怀有戒意,担心一君一臣孑然在北,即使侥幸南渡,订立和约时,“既受彼厚恩,又绝无势力,只得俯首,一切惟命。是吾为安南也,是卖国自吾也,不然亦为波兰、为埃及,恐土耳其亦不可得也”。在他看来,救上的目的在于变法,而变法“非经雷霆扫荡之威,未易行也。即论救上,亦须我军威既立,能直捣京师,然后请西人从中调和,成之和议乃易。不然南还,亦必吾南中亲军已立,然后可靠。不然。则李傕、郭汜之流,可夺上而生他变耳”。[54]将保救光绪的重心由倚赖外强转到建立勤王武装之上。后来英国政府提出,以得到光绪的求救手谕为出面干预的先决条件,北上化为泡影。而还港“明购械治兵”之举,也担心刺激广州清军加强戒备,城“反难取,故不还港”[55]。
正当保皇会在两广左顾右盼之际,汉口自立军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这时保皇会用兵的重心仍在两广,梁启超赶赴自立军起义不及,在上海即表示:“也许将去两广。似乎与两广的唐景崧已经联系好了。”[56]除原定计划外,5月间,保皇会日本总部以“今日办事,不能不借外力”,指示洛杉矶分会,以矿物、铁路为报酬相诱,游说“既知兵,而且有此志”的美国人荷马李(Homer Lea)在保皇会举事时,募集美兵相助,并通知其来游时“顺道往见长者,商办一切”。[57]荷马李赶到澳门,准备召集2.5万名苦力组成军队,由美国军官率领,从澳门攻打广州。[58]康有为认为其“来助甚好”,但碍于“饷薄难供养”[59],“我力未厚,顷难即用之,须少待耳。”[60]因而澳门总局将此方案暂时搁置。
康有为虽然声称将长江之事托付唐才常,实则主要关注取道湘鄂北上,对唐才常将注意力转向长江中下游六省不以为然,因而对后者所筹备的各项事宜并不热心。保皇会中对于联合大举方略与唐才常共鸣最多的是梁启超。他一再函告港澳总局:“伯忠在沪至为关键,此间款又尚未能接济之,如有急需,尊处想必能应手”,希望同门能够“不分畛域”。[61]由于保皇会的勤王战略以两广为重心,长江方面财政上很难分得一杯羹,考虑到“今日最急者转饷之事,而此涓滴之数,实难遍资各路”[62],他准备孤注一掷,托人向美商大笔借贷,并分别致函康有为、唐才常和孙中山,劝各派“不可轻于一掷”,待其借款到手,再同时发动,以求必胜。但又担心“气机已逼,不可能挫其一鼓之勇,贻悔将来”,让唐才常“与诸豪随时行事”。[63]继而鉴于“我辈与贼党今日既已成短兵相接之势,想亦已待无可待”,对唐的“速发之议”亦表示“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