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从贵人到太后:26岁慈禧掌控大清(第7/16页)

政变成功了,咸丰临终托孤的八位顾命大臣杀的杀,流放的流放,他们手上的权力完全被收回。小皇帝的年号由祺祥改为“同治”,皇后钮钴禄氏被尊称为“慈安太后”,懿贵妃被尊为“慈禧太后”。在小皇帝大婚亲政之前,由两宫垂帘听政,议政王奕辅佐朝政。

从现在开始,从曾经的兰儿、懿嫔、懿妃、懿贵妃一路走来,我们要叫她慈禧了。时间距离入宫已经过去了九年,这一年她26岁,相当于本科毕业后工作4年的年纪,她很年轻,但这并不妨碍她成为一个厉害的女人,一个可怕的女人。

在残酷的后宫和皇权斗争中,慈禧一次次展现了善于审时度势和善于变通的政治家素质,她的权术是厉害的,但更厉害的是她始终能够看准潮流,也就是所谓的“大势”。让自己跟着大势走,与最广大的利益集团站在一起,只是她希望站的位置不是他们的中间,而是踩在他们的头上。

如果一个女人学会了用男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就是个很厉害的女人。

而对于慈禧来说,她是踏着尸骨和沾满鲜血一路走来的,她的权力如此来之不易,在今后的日子里,一定会倍加珍惜,像珍爱生命一样珍爱手中的权力。她今后的人生只剩下了一件头号大事——维护权力安全。大家千万别惹毛了她,为了权力安全,她是什么事情都可以干得出来的,什么脸面都能豁得出去的。她将本能地对威胁到自己权力安全的事情抱有警惕,本能地对自己一切可能的政治对手抱有极大的戒心,不管这个人是她的恩人还是仇人、老子还是儿子。

但在维护权力安全之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安全需要得到保障,那就是人身安全。

慈禧一开始并不知道慈安手上还有一道可以置她于死地的密旨,但她终于听到了风声。从那时候起,她就开始想办法了,等待时机,这个时机就是慈安一次生病的时候。

当慈安生病时,慈禧一刀割开手腕,拿自己的人血给慈安做药引子。当身为女人的慈禧利用了女人的弱点——易动感情时,这一招果然奏效了。一向老实仁义的慈安被感动得稀里哗啦,再回想起慈禧之前对自己的百般谦恭与关心,她终于主动取出了那道密旨,当着慈禧的面烧为灰烬。

1881年,慈安去世,享年44岁。她的死因又是一个不小的历史谜案,从种种迹象上看,慈安有可能是被慈禧毒死的,但这种说法在历史上找不到确切的证据。事实上当那道密旨变成灰之后,慈禧就用不着再顾忌慈安了,更用不着去杀她,与其说慈安是被慈禧杀死的,更不如说也是想不通被气死的。

慈安的手段跟慈禧并不在一个级别上,慈安简单地认为咸丰给她那道密旨只是为了制约野心勃勃的慈禧,却没有想到这也是丈夫给她的护身符。当她的手里失去了制约慈禧的杀着,慈禧便不再忌惮她了,很快露出了真面目,对慈安的态度180度大拐弯,飞扬跋扈,颐指气使,处处刁难,慈安又惊又怒,终于香消玉殒。

同治皇帝也没活多久,他在19岁时死去。此时他才结婚并亲政一年多,这孩子继承了他父亲好淫好色的优良传统,并且进一步发扬光大,尤其“喜好男风”,经常微服出宫逛八大胡同,终于染上重病。这个病是天花还是梅毒,或者是天花加梅毒,目前又是一个谜,大部分证据表明他得的是天花,反正他活得还没有他老爸长,皇权再一次需要转移。

这时候,慈禧真正的挑战到来了。

因为此时同治的皇后已经有身孕,很快就要临产。对于朝廷来说,新皇帝的人选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等同治皇后产下皇子,立为新皇帝。

但这种做法其实也是存在风险,不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万一她生下来的是女儿,这就比较难办了。更重要的是,这种选择是慈禧最不愿意看到的,同治的儿子就是她的孙子,一旦孙子成为皇帝,她就成了奶奶,即使再实行垂帘听政的政策,也是由同治皇后也就是她的儿媳去挂帘子,不关“老奶奶”什么事。

在慈禧的压迫之下,刚烈加想不通的同治皇后带着腹中的胎儿,选择了自杀。

消除了成为“老奶奶”的威胁,慈禧仍然无法再继续垂帘听政。

因为按照祖制,同治皇帝没有后继之人,此时需要从他最亲的皇族近支中挑选一位男子来做皇帝。根据当时的情况,恭亲王奕的儿子是最理想的,奕是同治的亲叔叔,而奕的儿子已经17岁了,比起那些还在学走路的其他孩子,真可谓“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但是,这种情况又是慈禧不愿意看到的。

一旦奕的儿子做了皇上,奕就成了太上皇,他们父子联手,皇家大权就要旁落他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