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天子门生及其明堂之火(第3/10页)

明法是用来选拔法律方面的人才,但法律也不过是个被执政者随意捏来捏去的软柿子,自然被武则天白眼向青云地选择性忽视。她的眼光最后落在了进士科上面。

进士科由隋炀帝首创,唐初并没有受到当国者的特别重视,叙阶一般为从九品下阶,低于明经,考试标准也有不同。《文苑英华》中载有贞观元年进士及第者上官仪的策文,声律严格,文辞华美,通篇用典,颇有六朝的奢靡之风。

上官仪以文采取胜,是唐初进士及第者以文名而受到擢升的第一人,从中可以反映进士科以文取士的实质。等到武则天秉政,有意识地淡化经学,大崇文章,进士科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

而后,朝廷又颁布了《条流明经进士诏》,进士科加试“杂文”,并明确地将“识文律”作为进士及第的首要条件。

该诏令可以说是唐代科举史上标志性的重要文件,文辞之重在进士科中得到了制度保证。由是文学大兴,进士科重于天下,以致宰相薛元超把自己始终不得进士及第作为平生三大恨之一。上自朝廷大吏,下至五尺孩童,都有会作诗的。史称武则天“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寝以成风”。天授二年(691),武则天派十道存抚使,以抚慰天下。存抚使临行,武则天令百官赋诗送行。这些诗后来被编为《存抚集》而行于世,达十卷之多。

作为执政者,武则天无法改变千百年来深植于人们心底的天理人伦,但她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人们的价值取向。

武则天对于科举制的改革不光体现在文采上,她还开创了武举,以示文武并重。

她的武举选拔标准太过荒诞,因为考试只考射箭、举重等武艺和膂力,而不论运筹帷幄的韬略和智谋。特别还要求身高六尺以上(大致相当于今天的1.8米),人要长得帅,话要说得漂亮。这看起来不像在选拔军事人才,倒像是在选拔武术明星。

淡化儒学,抑制道教,把人们的视线吸引到诗赋的风花雪月和释教的幽微义理上去,武则天热心地为民众安排好精神生活,而她自己自然也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还应该是万众瞩目的中心部分。

从卑微的才人、侍女,到如今掌控天下唯我独尊的女皇帝,既然当上了主角,她就绝不肯淡出历史的视线。她自称弥勒转世,称帝后即加尊号“圣神皇帝”,此后又连续加上尊号“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乃至“天册金轮圣神皇帝”。慈氏指弥勒,金轮称自己为转轮王,这是同时以弥勒佛和转轮王自居。

她的想象力震古烁今,就连浩如烟海的佛家传说里也找不到这一出。

3

残忍、疑忌是武则天立世的主要心态特征之一。随着帝位的稳固,自觉杀戮过重的她,不免也有所反省。于是,她在面对武承嗣发动的群众演员王庆之要求罢黜李旦时说:“皇嗣我子,奈何废之?”

于是,她才表示今后要“以恩止杀”;于是,她才对自残护主的忠仆安金藏说:“吾有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

这种反省,使女性内心柔软的一面渐渐复苏。但是长期以来,后宫生存所养成的自我防范意识,对朝臣们的疑忌之心依然无法消除。很多时候,这种矛盾的心境会左右着她的行动,时而残忍,继续推行恐怖政治;时而又担心刻薄有余,延揽人心不足,于是就想要多施仁政,表现出明君圣主的仁慈一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仁慈之心最终还是战胜了冷血铁面,也成为她晚年心境的主导方向。

武则天的心境转变是客观现实矛盾的反映,它既包含了帝国内部的矛盾,也包括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矛盾。内部矛盾,主要是武李两大派别间的矛盾。但由于武则天建立的武周王朝是一个超自然力色彩浓重的帝国,处处借助神旨佛意来强化皇权的正统,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宗教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宗教矛盾也很突出。

薛怀义能够得到武则天的专宠,就是得益于他是“弥勒转生说”的主要倡导者。

武则天让薛怀义做白马寺的主持。白马寺是佛教东来的第一处名刹。武则天在薛怀义身上还是很用心的,名字中含有“胸怀大义”之意;而薛又是贵族大姓,算是攀了名门。

为了给薛怀义打造建功立业的平台,武则天派他带兵去讨伐突厥。薛怀义所到之处无人匹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连突厥人的影子都没有看见。当然话也可以这么说,或许是突厥人听说宝爷驾到,早就闻风而逃了。

薛怀义也不客气,就找了块碑石,将自己的功劳都刻在上面。薛怀义曾经三次率兵征讨突厥,尤其是延载元年(694)三月那次,更是显赫至极。大和尚薛怀义被任命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以内史李昭德为行军长史,凤阁侍郎、同平章事苏味道为行军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