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还原十全武功真相(第11/12页)

孙士毅待在黎城的日子里,由于粮草短缺,一再向安南人民施压催粮,结果引起了安南人民的反感,他们搞不懂这些人是来拯救自己还是欺负自己。安南人民不交,孙士毅就纵容手下抢掠。孙士毅这些措施无疑给自己抹上了非正义色彩,结果让阮文惠捞到政治资本,越来越多的人支持阮文惠。

阮文惠在彬山称帝,招兵买马,准备大反攻。在反攻之前,狡猾的阮文惠假意向孙士毅投降。孙士毅未必相信,但他坚信阮文惠已是强弩之末,败亡只是迟早的事。

乾隆五十四年正月初二,就在清军欢度新春佳节之时,安南国王黎维祁也抱着幼子到清军大营来庆贺,黎维祁还带来了一个消息,说阮文惠会报复,随时准备反扑。说完,黎维祁请求孙士毅把自己父子送到中国境内。

孙士毅非常鄙视黎维祁,但还是很客气地把他送回中国境内。随后,孙士毅部署好防御计划。第二天,总兵张朝龙带领三千精兵和阮文惠激战,由于兵力悬殊,虽然清军战斗顽强,但张朝龙还是被打得找不着北。随后,大将许世亨前来支援张朝龙,双方再次激战,整个战斗只能用“惨烈”二字来形容,双方的伤亡都非常惨重。不久,驻扎在富良江南岸的总兵尚维昇和参将王宣也赶过来支援。

孙士毅坐守大营,四面都是请求他支援的呼声,而孙士毅手下不过一千五百人,应付不过来,居然带着几百人渡河逃走。逃走还不算,孙士毅担心阮文惠的追兵过来,居然把浮桥砍断。结果,许多激战中的清兵突围出来,来到浮桥边,发现浮桥断了,悲愤异常,只好再杀回黎城,导致伤亡惨重。这一仗,清朝阵亡和失踪的士兵达到五千人,提督许世亨,总兵张朝龙、李化龙,参将杨兴龙、王宣等人全部战死。

为了掩饰自己的失误,孙士毅说自己曾再三劝阻官兵们撤退,结果他们不听。乾隆远在北京,不知真实情况,听信了孙士毅的辩解,只是将他调离两广总督的职位,剥夺之前对他的赏赐,让福康安接替他。

阮文惠重创清军,又击毙清廷的大将,自知捅了个大娄子,再加上刚建立新政权,人心不服。他也考虑如何取得清廷的谅解,于是几次派人去清廷请求臣服朝贡,让乾隆给他一个证件,成为安南名正言顺的新君。

此时,乾隆非常尴尬,早知今天何必当初,一早就扶持阮氏政权不就啥事都没有。经过慎重的考虑,乾隆决定接受阮文惠的请求,毕竟黎氏政权已经是扶不起的阿斗。从一开始,出兵安南就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失误。

乾隆虽然同意接受阮文惠的臣服,但示意福康安对阮文惠严厉一点,好让他真心悔罪。

乾隆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阮文惠派使者到谅山,又担心清廷不准,便派使者先去镇南关试探。乾隆认为阮文惠很没有诚意,如果真心投诚,必须先将清军俘虏送还,并且将杀害清廷大员的人绑起来,送到福康安那里。

阮文惠立即照办,乾隆才松口,示意福康安和他接触。五月,阮文惠派侄子阮光显进京觐见,并表示一旦国内稳定,一定亲自过来朝觐。乾隆不满,认为阮文惠不亲自来朝觐,不够礼貌,所献贡物不便接受,乾隆要求阮文惠在明年八月进京朝觐,也就是乾隆八十大寿的时候。六月,福康安再次呈递阮文惠的两道表文,乾隆看他的话说得非常恭敬,这才决定封阮文惠为安南国王。

安南国王虽然后来也定期朝贡,但对乾隆这次武功只能打零分,因为这是一场可有可无的战争。乾隆没必要干涉安南内政,阮文惠一再请求向清廷称臣,乾隆为了逞能,悍然发动这场劳民伤财破坏两国人民友谊的战争。

反击廓尔喀

廓尔喀也就是今天的尼泊尔,廓尔喀和西藏毗连。

在十三世纪,尼泊尔分裂成许多部落,廓尔喀就是其中之一。后来,廓尔喀部落首领博赤纳剌征服其他部落,统一了尼泊尔,迁都加德满都。乾隆三十八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兵击败了尼泊尔的邻国不丹,廓尔喀危机感加重,于是派人到西藏,让六世班禅致书东印度公司调和。

六世班禅帮助廓尔喀,但廓尔喀不知好歹,反而打起了西藏的主意。

西藏地广人稀,有许多财宝(大多是清朝皇帝赏赐的),廓尔喀觊觎已久。在他们看来,西藏军事力量薄弱,是个理想的猎物。这个想法是可以理解的,清廷当时在西藏的驻兵只有五百。在出兵之前,廓尔喀指责西藏卖给他们的食盐中掺有沙子,这个可能是事实。食盐是官家垄断行业,为了追求暴利,官员们有什么干不出来的。

藏民反击说廓尔喀银币里也掺了假,双方展开了骂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