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家事更比国事烦(第10/12页)

李光地是个聪明人,回答说:“立储之事,关系重大,只应该由皇上一人乾坤独断,我们这些做臣子的怎么能做决定呢?”

康熙也没有怪罪李光地,反而交给他一个光荣的任务,让他主持太子复立的工作,并好好教导胤礽。李光地尽自己的职责对胤礽说:“勤思学道,笃志正学,天聪益开,天性益厚,此乃为君之道。”

康熙尝到溺爱的后果,也劝胤礽:“那些规劝你的人,都是你的恩人;那些奉承你的人,其实是害你。以前指出你毛病、批评过你的人,你不要放在心上,更不要报复他们,他们是为你好。”

为了兄弟和睦,造就明君贤王的局面,康熙又说:“你的兄弟中,四阿哥能够体会朕的心意,爱朕之心殷勤孝顺,可谓是诚孝。五阿哥心地善良,为人厚道。七阿哥和蔼可亲,八阿哥也称得上贤明,裕亲王生前经常说八阿哥脾气好,心地仁厚,脚踏实地。你要跟他们亲近,让他们将来辅佐你,这样国家才会昌盛强大。”

复立太子的时候,康熙也没有冷落其他儿子,封三阿哥、四阿哥和五阿哥为亲王,七阿哥和十阿哥为郡王,九阿哥、十二阿哥和十四阿哥为贝子。人气最高的八阿哥什么都没得到,这个结局是意料之中,因为他让康熙心情不爽。

再度被废

康熙对太子寄予厚望,希望他洗心革面,成为一个合格的储君。刚开始的时候,太子还比较收敛,康熙和李光地的话能起到一点作用。太子对康熙承认了自己过去的错误,认错之后他又说:“虽然我犯了这些错,但有人利用我的错来陷害我也是事实。”

也许太子说的是实话,但这样的话是康熙不喜欢听的,在康熙看来,这是冥顽不化的一个证据。太子还对康熙册封其他阿哥感到不满,尤其是三阿哥、四阿哥和五阿哥册封为亲王,已经明显威胁到太子的权威。以前阿哥中最高不过郡王,跟太子隔开了档次,现在位置如此近,意味着这个太子之位很不稳固,地位大不如从前。

太子缺乏自知之明,其实他被废最根本的原因还不是自己性格乖戾,而是形成了太子党,威胁到康熙的地位。想不到复位没多久,太子又故态复萌,在他周围很快又聚集了一帮大臣和心腹,随着太子的羽翼越来越丰满,康熙的不满也越来越强烈。

在太子的党羽中,有步军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刑部尚书齐世武、都统鄂鄯等人,这些人都是掌握着大权和实权的人物,主管国家的命脉——行政、军事、刑罚。除此之外,太子又开始作威作福,到处勒索,在地位尚不稳固的情况下,这无异于引火烧身。

原户部尚书王鸿绪因为推荐八阿哥被罢官,回到江南后,曾经对人说:“东宫虽然复位,圣心却依旧不稳。”一语道破关键,太子此时最好的选择是明哲保身韬光养晦。

不过,康熙还是一如既往地溺爱这个儿子,正像他后来对人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儿子,也有自己不喜欢的儿子。碰上自己喜欢又不肖的儿子,这是宿命。这么多年来,朕默默忍受着这种痛苦,这是别人无法理解的。二阿哥的行为让朕痛心无比,他让我谴责谁,我就谴责谁,他让我惩罚谁,我就惩罚谁,他让我流放谁,我就流放谁。除了他让我处死的人,我没有照办,一切都顺着他。我原本以为一切顺着他,他就会心情安静快乐,心情安静快乐就会从善,没想到适得其反。”

顺着一个人,就会让一个人愉悦快乐,愉悦快乐就会从善——康熙这个逻辑实在有失一代明君的水平。

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月,有人举报步军统领托合齐等人在东宫违法聚会,听到这个消息,年老的康熙身子晃了晃。有人说,太子在家里宴请客人很正常的事情啊,康熙不至于反应这么强烈吧!如果太子宴请的是文人雅士,饮酒赋诗还可以理解。但太子宴请的是军政要人,这是康熙无法容忍的,他再一次感到手中的权杖亮起了红灯。一个老年人是脆弱的,一个老年的皇帝对皇权尤其敏感,哪怕是自己的爱子,他也未必放心。

康熙心想,就算太子安分守己,他的党羽中只怕会有奸诈之人怂恿他做大逆不道的事情。兵部尚书耿额以前就是索额图派系里的,现在他跟太子走这么近,会不会吹耳边风,让太子为索额图复仇。想起这些,康熙不寒而栗。

多疑是人性的痼疾,康熙既然怀疑到了耿额和整个太子党,不管有无实据,定要先下手为强。他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对太子党展开了清洗,将耿额、齐世武、鄂鄯等人抓了起来,托合齐很机警,他一闻情况不对,立即主动提出辞职。但托合齐最后还是被抓了起来,病死狱中,死后被康熙挫骨扬灰——享受到这种待遇的人一般都是威胁到康熙的皇权,或者康熙自认为皇权被威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