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如何提升口述史的可信度(第7/7页)

值得给报纸、期刊投递的是走完了第四步,经过了多轮修订、完善,凝练、提升了价值的访谈稿,而不是“我说你记”、很少互动、缺乏深度的口授稿或者散漫的闲谈稿。投递后面那两类稿件,必然会让人质疑口述历史的学术价值;而走完前述四个步骤、完成前一类稿件,所耗心力,未必少于访谈人或整理人独自写一篇论文。

近现代研究离不开对重要当事人的访谈,而因为生理、心理和认识方面的原因,口述资料的精准度会或多或少存在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是不能克服的,就像文献史料、实物史料所存在的问题不是不能克服的一样。

通过具体分析影响口述精准度的因素,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方案以提升口述历史文本的可信度。

高质量的口述历史文章不是简单地从某位历史当事人脑海中钩沉某个既有的清晰的历史画面,而是访谈、整理人从多位历史当事人的记忆和实物、文献中建构、创造出一种前所未见的历史图景。与历史当事人、见证人合作,创造出洞若观火、充满真知灼见的历史作品,是口述历史工作的最大魅力之所在。

本文初发于《社会科学论坛》2016年第10期,第101—111页。

  1. 左玉河:《中国口述史研究现状与口述历史学科建设》,《史学理论研究》2014年第4期,第61—67、160页。​​​​​​​​

  2. 谢文纬:《走进老人心灵的深处》,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

  3. 傅光明等:《谁为老舍收尸》,见王俊义、丁东主编《口述历史》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3—267页。​​​​​​​​

  4. 王扬宗:《中国当代科学的历史研究刍议》,《中国科技史杂志》2007年第4期,第376-385页。​​​​​​​​

  5. 王东、罗明月:《〈列子〉撰写时代考——从词汇史角度所作的几点补证》,《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1—7页。​​​​​​​​

  6. 廖育群:《两汉医学史的重构》,《科学文化评论》2005年第4期,第46—64页。​​​​​​​​

  7. 谢泳:《建立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的构想》,《文史争鸣》2008年第7期,第66—93页。​​​​​​​​

  8. 左玉河:《历史记忆、历史叙述与口述历史的真实性》,《史学史研究》2014年第4期,第9—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