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之死十三(第3/3页)
齐泯王就在于没有把握好进攻的顶点。他一味勉强吞宋,超出自己的防御能力,当列国干涉部队纷纭来攻的时候,齐国已经力弊兵疲,不但宋国守不住(立刻被诸侯瓜分),连齐国本土都被突破得七零八乱。事实上,这样的错误,齐国历史上犯过两次,一次是听孟子的话而吞燕,一次是受苏秦煽动而灭宋,都未能守住战争成果。以当时中国诸侯的经济实力和战力,是没有能力冒然间就灭一国的。秦人就做的比较好,一直采取蚕食策略,逐城攻拔,稳扎稳打,打打拉拉,把握住了进攻的顶点。
秦人每得一地,消化稳固若干时间,以后再作推进。这不但可以牢牢地控制占领地,防御潜在的敌人反攻,还因为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咬,避免激起诸侯列国的大举干涉。这就好比把青蛙泡在温水里慢慢煮死一样,是安乐死。
而齐国吞宋,干得太大了,简直是把青蛙直抛进沸水里,不但消化不了宋国,还激起列国强烈干预——尽管苏秦事前极力担保列国不会前来干预,但那是骗齐泯王的。事实上五国把老齐干预得要死。
齐国的先哲管仲早就阐述过“得地而国败”的规律。也就是进攻超出了防御的顶点,得到土地,却国家败亡。老是战胜,漠视“顶点”,是危险的。所以要提防“唯战胜论”。从前的夏桀灭有缗,纣王克东夷,吴王夫差屡战屡胜,却把自己消耗得不行,最终失去防御强敌的能力,国破身死,都是这个道理。 “战胜”是一种双刃剑,可以杀人,也可杀己,这是战争的辩证法啊,也就是道家所说的“太强则折,月满则亏”。
我们看古典建筑房檐上,常有一个仙人和九个动物排列着。那个排在最前面的骑凤小仙人,据说就是齐泯王。“小仙人”齐泯王的位置已经非常领先了,但只要再往前迈一步,就会掉下房檐来摔得粉身碎骨。这真是寓意深刻,正是齐泯王一生的写照,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持盈保泰”理论宣传画。
齐泯王不知道“持盈保泰”,不知道控制在战争顶点限度内,除了缘于苏秦的煽动,还有由于大臣们的阿谀奉承,忽悠得他脑袋晕了,遂狂妄自骄,冒险灭宋。据《吕氏春秋》说,当齐泯王流亡时,一边散步,一边问公玉丹:“我已流亡国外了,却不知道流亡的原因。我之所以流亡,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公玉丹回答说:“您之所以流亡国外,是因为您太贤明的缘帮。天下的君主都不肖,因而憎恶大王您的贤明,于是他们互相勾结,合兵进攻大王。这就是大王您流亡的原因啊!”泯王很感慨,叹息说:“君主贤明原来要受这样的苦啊!”公玉丹就是这么蒙骗他,看来齐泯王身边,除了间谍,就是佞臣,能不灭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