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沧海(第8/8页)

永历十六年(1662年)四月,朱由榔被俘的消息传到东南,郑成功的内心极其苦闷。永历政权的倾颓,自私自利的“闽系”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或许,郑成功除了苦闷之外,难免有一些愧疚与悔恨之情。

不过,当张煌言提出拥戴鲁王继统时,早已习惯于自行其是的郑成功根本不屑一顾,依旧以“延平王”的身份,打着永历政权的旗号,继续跟清廷死磕。

屋漏偏逢连夜雨,国事倾颓,家事也不安宁。留守厦门的郑经与四弟奶妈通奸生子,谎报侍妾所生。郑成功先是欢喜一场,得知真相后急火攻心,加上早已积存于胸的悲愤,竟一病不起。

弥留之际,郑成功不禁悔恨交加、仰天长叹:“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

五月初八,郑成功在绝望与悲愤中溘然长逝,年仅三十八岁。

郑成功去世后,张煌言又向郑经提出拥戴鲁王的动议。但是,郑经比他爹还要差劲,除了嗤之以鼻外,还停发鲁王的“宗禄”,任其自生自灭。十一月十三日,四十五岁的鲁王朱以海病逝。

郑成功英年早逝,郑氏集团在郑经的领导下愈加混乱,文武官员陷入争权夺利的内讧之中。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郑经病死,各派势力加紧了篡权步伐。次月,郑经长子郑克臧被暗杀,冯锡范等人拥立年仅十二岁的郑克塽继承王位,借以把持“朝政”。

康熙皇帝在实行“沿海迁界”的同时,还大胆启用降将施琅,募练水师。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八月,施琅率清军水师攻陷澎湖,郑克塽在刘国轩的劝说下奉台湾本岛投降。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康熙帝下达诏令:“朱成功系明室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随后,清廷将郑成功、郑经父子灵柩迁往福建南安重新安葬,并“建祠祀之”。

漂泊于沧海的落叶,终于归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