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封伦翻覆命丧黄泉 裴矩自新直言上谏(第2/3页)
言罢,怒气冲冲地看着封德彝。封德彝听后,满头大汗,唯唯而退。
能当上仆射,说明封德彝并非不办事,曾有一次,习惯出点子的杜淹同志对李世民建议,“各部门的文案怕是保存不当,应该让御史到各部门检查。”
好主意。
于是,李世民带着这个问题去请教在有司高级主管部门当值多年的封德彝。封德彝听罢,表示反对,“设立各种部门就是要各有任务,如果真有犯错,御史揪出来举报就是了。但如果让御史到各部门逐一检查,挑人家的毛病,恐怕就太烦琐了吧。再说,御史是管监察的,不是技术顾问,外行不能指导内行。”
杜淹沉默,李世民问:“嗯?执礼(杜淹),怎么不再争论了?”
杜淹拜了拜,说:“天下之务,当尽心为公,善则从之。德彝的话,顾全大体,臣心悦诚服。”
李世民听后,很是高兴,“如果大家都这么想,朕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上行下效,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李世民从谏如流,臣下也就没有争强斗狠的习惯;李世民不爱听拍马屁的话,臣下也就不会拍马屁了。正月新春的时候,大宴群臣,封德彝曾经努力拍过这样一个马屁,“皇上以武力平定天下,那些文治天下的哪能比得过您?!”李世民立刻正色道:
“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你说文不及武,这话过分了。”
如此,经过几次热脸贴到冷屁股的教训,大臣们拍马屁的习惯得到了根治。
再见了,坑人的封德彝。
【多提意见,促进发展】
上书言事,是贞观时代的特点之一。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傅奕、裴矩、魏徵等人纷纷进言,更有一个名叫张蕴古的人,上书《大宝箴》,直言为政需吃苦的道理,博得李世民的赞赏。
【裴矩的传说】
在这群言事的人物中,有一个人很是奇怪。他在杨广手下是一名佞臣,在李世民手下却成了忠臣,常常在朝堂之上为了一个问题和李世民争得面红耳赤。这个人让很多人,包括历史学家疑惑。
他叫裴矩。
裴矩出生于梁太清元年(547),贞观元年的时候,正好80岁。裴矩是个孤儿,文采极好,智商超群。他是出色的外交家、战略家、地理学家、民族学家,为分裂东、西突厥作出过卓越的贡献。
裴矩对隋朝的富庶贡献非常之大,在隋文帝时期,他用几个小计谋,就将突厥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他是地理和人种学家,上书论述中亚四十余国人口、经济、政治情况,也论述了通往西洋贸易的路线……不过,有人说此人也有败笔,征兵高丽是他一生重大提案中最失败的。可是,正是由于隋朝对高丽的打击,才让唐朝建国和贞观初期得以省去高丽之患,说起来又是功劳一件。
就是这样一个人,到了杨广后期,专门溜须拍马,言辞十分恶心。也因此,裴矩和那些佞臣一样,成了灭亡隋朝的主力军。
李世民即位之后,裴矩又成了治世的能臣。他上书言事,条条都是经典之作。为了治理贪污,李世民想尽了一切办法。最后想出了一个奇招,21世纪的我们,对这个方法有一个很形象的称呼——钓鱼执法。
具体做法就是:派人暗地里送各部门领导黄金玉帛,谁收弄死谁。
此种方案,真是想想都来感啊!
天下没有不偷腥的猫,有司一官员收下贿赂,被李世民当场抓到,想要杀了他。贪赃枉法,罪该处死,所有人都表示犯罪该罚,只有裴矩一人反对。
他说:“当官受贿,本就该死;可是陛下派人贿赂让他们收下,是挖陷阱让人跳,恐怕不是您所谓的真诚吧!”李世民闻罢,大喜,召集五品以上官员宣布说:“裴矩能在我面前据理力争,是直臣所为,倘若所有人都能如此,何忧天下不治!”
【惩治贪污】
裴矩的倡议得到了李世民的嘉奖,朝廷不再用钓鱼执法的手段查处贪污了。然而,成命一收,就有人敢往枪眼儿里钻。犯事儿的人,是李世民的亲戚,长孙皇后的叔叔长孙顺德。他是功臣,现任大唐右骁卫大将军。
顺德同志在宫内有个好差事,那就是监管仆人,可以说相当爽。因为仆人要想办点事儿,就必须要和长孙顺德商量。
有几个人眼馋库藏里头的宝贝,就串通一气合伙倒腾出来私分了。
头一遭没被发现,第二遭就放开手脚干,正偷窃,被长孙顺德逮了个正着。你想,盗窃官物罪不可赦,如果报上去,岂不是他长孙顺德失职,一点儿好处都没有。再说了,这些人平日里对他如此恭敬,收些钱放了他们,岂不做个人情?于是,长孙顺德收了钱,放了他们几个。顺德同志糊涂,试想,偷东西换大钱,且不必坐牢,只需要拿出一部分孝敬长官就行,谁还会遵纪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