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二十七天皇帝(第8/9页)
杨敞恍然大悟。原来,在汉朝的政治天平上,他不过是别人手里的一个筹码。
这时,田延年回来了。杨夫人在杨敞一旁站着,杨敞仿佛有如天助,他坚定地告诉田延年:“丞相府将鼎力支持霍大将军,一切听从他的指挥。”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六月二十八日,霍光在未央宫召开中央扩大会议。
除皇帝刘贺以及刘贺的人外,参加大会人员有丞相、御史、将军、侯爵、九卿、大夫、博士等。大会上,霍光宣布讨论议题:皇帝刘贺混账,危害国家安全,请大家就这事讨论如何处置。
在场所有官员,犹如被晴天霹雳击中一般,全都做木偶状。全场雅雀无声,没人敢站出来哼哈一声。
正当大家集体发愣时,突然跳出一猛人。此猛人,就是田延年。田延年首先向刘贺开炮:先帝刘彻将国家托付于霍大将军,将军忠心治国,天下平安。然而刘贺及其属下,自从进了长安,犹如火煮开水,搞得天下沸沸扬扬,鸡犬不宁。如此下去,国将不国,霍大将军又有何脸面见先帝于地下。
田延年顿了顿,他一手按剑,目光如炬,环扫现场。然后,他又大声喝道:“今日之议,不得拖拉;凡是后应者,剑斩!”
所有人都听明白了,今天这场大会就是谋划好的。要想竖着走出大门,必须站到霍光一边。
于是,当田延年话音刚落,所有人齐向霍光叩头,大喊将军英明,昌邑王混账,不能再当皇帝了,一切由将军说了算。
这个场面,霍光甚是满意。此举说明,废掉刘贺已成功一半。接着,霍光率领文武百官,直接朝见上官太后,痛诉刘贺无道。
骂完以后,霍光将他跟众官联名弹劾刘贺的书交了上去。
那个上官太后,就是霍光的外孙女。很快的,上官太后下诏:原昌邑王国的官员,一律不得入官;同时,召刘贺来见。
这招就叫关门打狗。然而,刘贺还被蒙在鼓里。他闻听上官太后召见,随即带着一帮人前往。
此时,霍光已在未央宫外守候。他告诉刘贺,今天只许你一人进宫,你的人通通在外等候。
刘贺很是疑惑,问霍光:“为什么不让他们进来?”
霍光很客气地说:“对不起,这是上官太后的命令。”
顿时,刘贺心底涌起一股不祥之感。他知道今天这趟来,肯定是凶多吉少了。然而有多凶,他不知道。
事实上,刘贺的预感是对的。刘贺一人进宫后,他的人全被赶到金马门外。他们发现车骑将军张安世已经率领羽林军等候多时了。
此时,刘贺更是不妙。他进宫后,霍光安排几个宫廷随从引他上殿。一路上,刘贺倍感不安。他问随从,好像我那些从昌邑带来的人,也没犯什么罪,霍大将军为什么不让他们进宫?
陪侍的人,没有人能回答刘贺这个问题,也不敢回答这个问题。
刘贺又问:“那么,你们知道上官太后为什么要召见我吗?”
仍然是一片沉默的回答。最后,刘贺被引到金銮殿前,发现场面异常严肃庄严。上官太后,装整高贵;左右卫士,手持兵器;文武百官,按序排列。刘贺的心,不禁抽搐起来。
刘贺突然感觉到,他的末日到了。
这时,宫廷秘书长(尚书令)宣读弹劾书。弹劾书很长,但概括起来只有一句话:刘贺荒唐无道,登基二十七天,竟然做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不法之事。
按弹劾书所举事实计算,刘贺平均每天就做了四十一件被人抓住把柄的事。这实在太可怕了。更可怕的是,刘贺的一举一动都被霍光记录在案。
这说明什么?大汉的长安,仍然是霍光的长安。刘贺进了长安,处处被监视,却仍然胡搞乱来,真是烂透了。
刘贺那二十七天的皇帝成长史,尚书令读得累,上官太后听得却一点都不累。那上官太后,是汉朝历史上最年轻的太后,只有十五六岁。她开始还听得津津有味,越往后听,越是气愤。中间甚至打断尚书令,跳起来大骂刘贺。
刘贺像只被拔光了毛的鸡,伏在地上一动也不敢动。
最后,弹劾书终于宣读完毕。上官太后二话不说,当场批准废掉刘贺。接着,霍光命令刘贺起身,接诏书,谢太后。这时,刘贺想申辩几句,霍光很不客气,亲自动手,解下刘贺身上玉玺带。
霍光还算客气,扶着刘贺下殿,直送出金马门外。文武百官,都来相送。此情此景,不胜唏嘘。我们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来时的路。刘贺却不知道,此时被送出长安,茫茫前路,却不知所归之处。
这时,刘贺向霍光拜辞,说道:“我实在太过愚蠢了,长安真不是我待的地方。”
霍光流泪了。莫名的,他不知何来一阵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