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匈奴,匈奴(第5/13页)

如果说叔孙通说了句违心之话,就是想升官发财,那就错了。事实上,叔孙通领赏时,他是多么的心惊胆跳。当他捧着赏物回到居处时,儒生们纷纷嘲讽道:请问先生,今天你拍了吗?

孙叔通一听就火了,拍个屁!你们真以为我是拍马屁过日子的吗,如果不拍,我差点没命了。说完,放下赏物一转身带着弟子们溜号了。自此之后,叔孙通大小通吃,投靠的人不下十个,前后事奉之人有项梁,楚怀王,最后才跑到汉王刘邦那里谋生。

我们知道,刘邦特讨厌读书人,特别是那些百无一用的竖儒。叔孙通的事业只在礼上,不是兵书上。所以,你要让他像郦食其那样出个谋划个策,那可是比登天还难。然而,刘邦还是挺喜欢叔孙通的,归根到底,原因只有一个,这是一个懂得变通之人。

所谓变通,不是拍马屁。刘邦身边从来就不缺马屁大王,刘邦之所以赏识叔孙通,是因为他能很识抬举地脱掉儒家那套又长又宽的臭袍,穿上楚国本地那短小精练的楚服。再有,叔孙通没有谋策之才,但他很有物色人才的眼光,于是每每给刘邦推荐一些曾经为盗为匪的壮士,这让刘邦打心里就更没理由拒绝这个儒才了!

当时跟着叔孙通混饭吃的弟子有一百余人。之所以有这么多人跟着叔孙通,是因为儒礼表演,就像今天的戏班子,人数不够是无法演出的,所以叔孙通必须管好弟子,等待时机。然而,这天下就像一锅粥一样,越熬越烂,儒生们等呀等,整天只看到师傅在那里忙活,就是没有给他们找事做。于是,这帮人就集体向叔孙通发牢骚:我们跟随你多年,你却总是向汉王推荐一些狗盗之徒,为何偏是不肯推销我们?

叔孙通冷笑,大声教训道:你们真是疯了!天下正是用兵之时,请问一下,你们能打架吗?我之所以向汉王推荐壮士,那是因为他们天生是杀敌将料,你们能行吗?请大家稍安勿躁,只要这天下一平静下来,就是我们的出头之日了!

叔孙通一语道破天机,天造儒生,不是投之战场搏命的,而是点缀升平世界之用的。正所谓,衣食足而知礼仪,如果天下不和平,流血冲突不停止,人民就不能衣食足,衣食不足,请问讲礼何用?这就好像今天的村民,爱看戏是村民的天性,可是农村儿女成群,经济落后,温饱都成了问题,你还想叫他们请戏班唱戏,这不是扯淡吗?

一下子,弟子们全被叔孙通这番话打醒了,只好潜心等待。

叔孙通及弟子们这一等,不知等了多少日落月出,等了多少星夜无眠,等得花谢心碎,惆怅满腔,终于还是等来了机会。这个机会就是以上所述,刘邦众臣酒后失态乱吼乱跳之事。

这些年来,叔孙通就像蹲在刘邦身边的一只老猫,只要刘邦有一丝心情变化,他都摸得一清二楚。叔孙通早就看到刘邦对属下长期醉酒之状表示不满,于是一天,他找准了一个机会推销耽搁他多年的儒仪事业。

叔孙通是这样对刘邦说的:我们这些儒生难与诸将进取杀敌,但是可与他们共守汉业,我愿意前往鲁国征召诸生,和我那帮弟子一起共同给你搭起朝仪之式,不知皇上愿不愿意?

刘邦犹豫不决,问道:请问这个玩意儿麻烦不?

叔孙通道:一点都不麻烦!五帝都能异乐,三王亦不同礼,礼这玩意儿,不是僵死的老古董,而是根据时代人情世故定下一个法则,教导人们去遵守罢了。夏、商、周、秦四朝礼皆不同,都有所变化,所以我可能采上古周礼所长,杂糅秦仪,改装成适合时代风貌的仪式。

刘邦点头,但还是不放心地说道:你可以试着去做,但是千万要注意,制定朝仪时,避免麻烦,多照顾我的心情!

刘邦真是太可爱了!

有其可爱之主,才造其可爱之臣。叔孙通拍着胸脯对刘邦承诺,如果皇上不放心,可以先验货再付账,如不满意,包退包换!

是的,此时之叔孙通并非彼时之人。此时,他踌躇满志,充满了昂扬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礼,礼,礼,多少年来,惨淡坚守,从未言过放弃。今天,仿佛千年等一回,战争唱罢,该轮到儒生登场粉饰太平了!

叔孙通出发了。没有几日,叔孙通回到老家鲁国招兵买马,招到了三十多个儒生。鲁国什么都缺,偏不缺竖儒,有两个儒生拒绝了叔孙通的招请,他们的理由是:你这个叔孙通,事奉不知多少个君主了,从来都只听说你拍马屁,从没听说你做正经事;你办的礼乐又不合古法,你还是请别人去吧,别来玷污我们的名声!

叔孙通笑了。这两个不长脑的东西,真是读书都读傻了,树挪死,人挪活,思想一死,就算是孔子再生,也无力救之于脑残之中。这个世界,一花一草,一木一物,甚至日月星辰,无不在运转变化。与时俱变,与时俱进,不仅是生命之道,更是人生进取之道,连这个基本的道理不懂,只会关起门来读古典,还真只会把自己读成了老古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