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既得陇(第6/12页)
隗嚣初起兵时,曾攻占凉州全境,将河西五郡纳于囊中。后来隗嚣投降刘玄,到长安晃悠了一圈,等到再逃回凉州,却发现河西五郡已被窦融生生霸占,不复为他所有,其心中懊恼,可想而知。隗嚣虽想夺回五郡,慑于窦融的实力,却也并不敢发兵硬抢,只能接受这一既成事实。
此时的隗嚣,有意割据一方,但他能否成功割据,卧榻之旁的窦融,其态度至关重要。隗嚣于是遣辩士张玄前往游说窦融,大家一起割据。
张玄说窦融道:“刘玄称帝,迅即败灭,表明汉室气数已尽,刘氏不可复兴。如今天下豪杰竞逐,雌雄未决,窦将军当善保河西,与陇、蜀合纵,高可为六国,下不失尉佗15。”
窦融于是召五郡太守豪杰计议。
赞成割据河西者有之,曰:“河西殷富,带河为固,精兵万骑,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以自守,何必屈居人下?一旦听命于人,被人夺去权柄,万一有所危殆,虽悔无及。”
主张归附刘秀者有之,曰:“谶书皆云,刘秀当为天子。此天命也。就人事而言,今称帝者数人,而刘秀土地最广,甲兵最强,号令最明。观天命而察人事,刘秀必有天下,可以归身,不可与争。”
两派意见争执不下,谁也不肯服谁,最终只能交由窦融裁定。
还是那句话,窦融打仗不行,形势却看得极准,毅然决策东向,效忠洛阳。建武五年夏,窦融遣使者刘钧前往洛阳,奉书献马。
历史的巧合,有时近乎蓄意的编造。适逢刘秀也派遣使者前往河西招安窦融,竟然无巧不巧,和刘钧在路上碰到,使者顺势将刘钧领回洛阳。刘秀接见刘钧,欢甚,封窦融为凉州牧,赐黄金二百斤,又亲修玺书一封,命刘钧携归河西,面交窦融。
刘秀此次赐窦融之玺书,帝王之气更盛,书曰:
制诏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窦融:使者刘钧所奉书献马悉至,深知厚意。朝廷诸事,具刘钧所见,将军所知。今益州有公孙述,天水有隗将军,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将军门下,必有劝将军效法尉佗者。王者迭兴,千载一会,将军如欲鼎足三分,合纵连横,当早做决定。吾与尔绝域远隔,非相吞之国。今以黄金二百斤赐将军,便宜辄言。
刘秀玺书既至,河西大惊,刘秀竟能明见于万里之外,直接举出尉佗之名,一语道破众人隐情。窦融于是修书刘秀,极表忠诚,又遣弟弟窦友入洛阳为人质,以示效用。
刘秀大喜,再赐窦融一份特殊的国礼——司马迁《史记》之《五宗世家》、《外戚世家》、《魏其侯列传》。
《五宗世家》,述汉景帝诸子,即窦太后之孙也,刘秀六世祖长沙定王刘发也在其中;《外戚世家》,载有窦太后、窦太后之兄窦长君、窦太后之弟窦广国(窦融七世祖)生平;《魏其侯列传》,载窦太后之侄窦婴事迹。
刘秀选此国礼,一以主动和窦融攀七世远亲之谊,二以追念窦融的祖先,褒奖窦氏昔日功勋,寄“述往事,思来者”之意。
窦融受此国礼,感动不言而喻,归附之心愈固,河西自此始为刘秀所用。
No.5 义利之辩
刘秀先断了隗嚣的退路,再抄了隗嚣的后路,而这其实也就意味着,刘秀和隗嚣的蜜月即将走到尽头。
对于隗嚣,能够和平解决当然最好。因此,刘秀遣来歙出使隗嚣之时,便命来歙劝隗嚣尽早入朝,并许以重爵。刘秀的意思是,隗嚣只要肯来洛阳,大可以高官厚禄养起来,从而不战而收人之兵。
隗嚣当然明白,入洛阳容易,出洛阳难,兼以观望之心不死,一再上书刘秀,自谦功德,百般推诿,说什么也不肯离开陇西老巢。
建武五年(公元二十九年)年末,刘永、彭宠之辈皆已破灭,东方大体平定,刘秀于是命来歙旧事重提,再催隗嚣入朝。
眼看刘秀日益强大,隗嚣也开始着慌,刘秀一旦从东方腾出手来,下一个被收拾的就该是他了。究竟是选择合作还是选择对抗,隗嚣犹豫不决,聚众相商。
文士和武将各为一派,态度截然相反,文士欲安,武将欲战。
两派的分歧,核心便是中国思想史上最为古老的义利之辩。
文士以申屠刚、郑兴、杜林、班彪为代表,对隗嚣大讲道义:“你的西州大将军之号,是刘秀册封的。要不你当初就不接受册封,既然接受了册封,那就君臣名分已定。刘秀是君,将军是臣。
“将军不妨再想,刘秀对你怎么样?报以殊礼,言则称字,用敌国之仪,慰藉良厚。刘秀麾下功臣那么多,谁能有你这待遇?
“刘秀多次赐你玺书,一再许诺,愿与你同享富贵,绝不相欺。布衣百姓,尚且知道一诺千金,更何况当今天子!你究竟还有什么好顾虑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