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 滞京一年(第6/7页)

当吴佩孚决心要与冯玉祥对抗时,冯曾电吴并通电全国,自己解除兵柄,请吴亦将所部交与国家,二人同赴欧美。此电系李晓垣起草,膺白改笔,原文如下:

子玉我兄大鉴:民国以还,内争不已,此兴彼仆,覆辙相寻。追本穷源,皆由一二贤豪自负太过,未解共和国主权在民之真谛。往往以一人之意志,强天下人以从同,稍有异议,辄以武力相加。败者固心有未平,胜者复气有过盛。于是相鼓相荡,起伏无穷,戕贼民生,斫丧国脉,目的何存,百思不解。本年两粤八闽,三湘四川,自杀经年,民无喘息。犹不知止,复倾举国之兵,以南征浙江,东逼三省。天灾之后,继以人祸,吾民何辜,遭此荼毒。窃念弟与吾兄,私情固甚深厚,然武力政策,无论为国家计,为人民计,实万万不敢苟同。此次陈师承德,目睹民艰,勒马悬崖,情难自已,故有旋师回都倡导和平之举。抵京以还,首捕李氏彦青,其余府中媚子,府外谄臣,亦早星散。凡此诸端,皆吾兄曩日痛心疾首,力足以为,而碍于情绌于势未能断行者,弟不过一一代行之而已。未蒙鉴谅,屡电严责,天下汹汹,祸将复作。现在合肥段公,以三奠共和之元老,受全国一致之推崇,翩然莅都,总执国政。善后诸端,复通电申明,由会议解决,与当年兄在汉口所主张之庐山国民会议,初无二致,想荷赞同!吾兄坚苦卓绝,廉洁自持,私心折服,不自今始。深愿彼此以国家为重,勿因区区一二人间之误解,使举国人民危惧而不能一日安。故弟已决定解除兵柄,除另呈执政准予辞职外,望兄亦平心静气,将所统部队完全交付国家,与弟共渡欧美,为异日效忠民国之备。牺牲一人之政见,服从多数之民意,不得谓之怯。解除兵权,为废督裁兵之倡,不得谓之耻。且从此和平可现,统一可期,循环式之内争可以永绝于神州大陆,则其智、其仁、其勇,尤足以昭示百世,吾兄明达,当亦谓然!剖腑陈词,伫候明教。弟冯玉祥叩敬。

此时坚决不肯放手,似乎吴甚于冯。至十五年(一九二六)春,冯在包头,遣人送信来曰:

膺白总理仁兄如握:张师长来,得读大教,敬悉种切。时局日乱,人心日坏。子玉以讨贼军而变为联贼军,真国之不幸,吴之不幸也。弟下野与出游均在必行,惟手续尚未妥耳。便中尚乞帮忙指示为祷为盼。弟冯玉祥拜启。(十五、一、卅一)

冯交卸国民军之后,段政府初未准其出洋,授以三省宣抚史,膺白为他拟致段吴两个电去,冯复电曰:

辱承关爱,铭感良深。时局鼎沸,已入混战时期,不惟自审才力毫无匡济之方,而在野闲云更不作出山之想。子玉刚愎性成,此次幸获胜利,其气焰熏灼必更加甚,决无为国为民之思想。拟不发电,以免自惹纠纷也,吾兄以为如何?冯玉祥元。(十五、三、十三)

这时国民军已成不了之局,冯若远离,更将不堪。十五年(一九二六)春,冯由包头经库伦到苏联去,吾家已由京迁居天津,与他消息隔膜。偶有旧人来津,传些生活状况,一次带来一白手绢,以水洗出有字迹,亦仅寒暄而已。冯行后,国民三军之失败如破竹,至南口失守而全体瓦解。其失败之因由于外者固多,由于内者实亦不少。我们私下论许多人如脑袋装了汽油,升腾无有止境。段政府本存异视之心,尽量敷衍,南来同志骤失中心,多方借重,使三军部属之受诱受捧,有非长官可以约束。冯之一军地盘在西北,所争尚不显著,孙之三军力量甚小,而必欲得河北,以得罪奉系。时奉系的李景林在天津,实颇有友好之意,韩达斋(玉辰)先生与有旧,奔走甚力。郭松龄之变,天津倘有表示,局势当不同。郭之失败,杀姜登选是首失人心;李之游移,终与国民军决裂为河北;皆小不忍乱大谋之实例。二军之事更多,胡笠僧先生未死前颇知大体,亦尚能约束。一次膺白为二军一件要求未成之事抱歉,请林季良(烈)向胡解说,得其回信曰:

膺白兄钧鉴,季良来,小事成否何必介介,惟望吾兄主持国是大政方针不乱,弟无论如何必为兄等后盾,余由季良兄面陈。敬请钧安。弟翼上。

胡死后,二军有关人员竟有为段政府作探者。冯在张家口时与各方议事,往往与议的人未归而北京均已先知,冯之机要室发电亦屡泄漏,后有陕籍某议员入阁即为供给国民军消息而得。有一时期,冯有一军用电话直通吾家,虽偶有来电,膺白终未使用去电,即张家口之行亦非请不去。以下是冯部刘参谋长菊村(骥)的一封信,他是刘杏村之弟,冯部中与辛亥有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