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日落佛国(第4/6页)

牵扯到社会和谐,萧衍头脑清楚。为国家长治久安,他下诏全国,“制悬券不得复驱夺。”不得以欠债为名,将债务人赶出家门。应该说,萧梁建国前期梁武帝萧衍是以一代名君的面目出现。颠覆南朝大地主庄园经济确实勉为其难,因为萧衍本身是一名低级士族。诏书让萧宏损失一大笔钱财,对皇帝三哥心怀不满,萧宏默许永兴公主行刺父皇的行动。

慈悲目的

权力和欲望使灵魂扭曲。案情明了,萧宏杀兄,永兴公主弑父,证据确凿,罪大恶极,十恶不赦。然而,像秦淮河谋杀案那样,萧衍再一次淡然处之。两名刺客宫内斩首,派车将公主载回府第,对萧宏不闻不问。这件事到此为止,谁也不准再提。

不杀萧宏,因为萧衍希望改变南朝宋武帝刘裕建国以来,骨肉自相残杀的悲剧。骨肉残杀是悬在南朝皇族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一个血色魔咒。“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刘宋王朝五十九年,八易其主。宋文帝刘义隆杀弟;刘劭弑父;孝武帝刘骏杀兄屠弟;前废帝刘子业动辄赐弟弟自尽、圈养叔父;宋明帝刘彧变本加厉,孝武二十八子一个不剩;宋明帝的儿子们又被萧齐王朝建立者萧道成杀光。以至于末代君主刘凖哭泣说道:“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天王家。”萧道成鉴于宋亡教训,临终前告诫太子萧赜:“宋氏若不骨肉相图,他族岂得乘其衰弊。”纵有血的教训和高帝遗训,齐代故事不断重复。齐武帝萧赜杀儿;齐明帝萧鸾大杀诸王,高武子孙死绝;东昏侯萧宝卷继续屠杀着弟弟。轮到梁朝开国皇帝了,萧衍没有手软。萧鸾的儿子中,除了逃到北魏的萧宝寅和一个哑巴之外,尽数诛杀。与刘宋亡国相似,萧齐皇族骨肉残杀使萧衍轻松夺取天下。政治才干出众、城府深沉的萧衍怎么肯重蹈覆辙。他在沉思,有什么办法才能解除骨肉残杀的魔咒。

皇族自相残杀的表面原因在于分封诸王制。刘宋开国,刘裕吸取东晋皇权旁落,高门士族秉政的教训,任命皇族出镇地方。诸王手握地方军政大权,野心自然膨胀。最简单的办法当然是“削藩”。然而,藩不能削。南朝有它的特殊性,庄园经济发达,士族豪门势力极为庞大,表现在政治上,即所谓“门阀制度。”如果再不用诸王进行牵制,皇权难以强化。

门阀制度注定皇族出镇,否则无法抑制高门豪强。既然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无法改变,萧衍只得退而求其次,从意识形态领域改变人心。萧衍对萧宏一再忍让,即希望萧梁皇族以他为榜样,和睦一心,团结一致。故而秦淮河和三日斋未遂谋杀案才糊里糊涂结案。

从内心深处,萧衍痛恨萧宏。但政治家必须是一流的表演家,他们的观众是天下臣民。萧宏病亡,萧衍仁尽义至,先后七次到宅中看望,甚至到菩萨面前祈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萧衍会对叛国投敌的儿子萧综以及侄子萧正德宽厚仁慈。对于女儿,萧衍流露出真正的感受,不再相见。永兴公主怨恨而死,她至死不明白,同样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永兴公主死后,萧衍拒绝参加葬礼。

萧衍早年只生有三个女儿,由于担心后继无人,过继萧宏的儿子萧正德为嗣子,太子萧统出生,便把萧正德送还。从皇子到王子,萧正德难以忍受巨大的心理落差,一度投降魏国,在北方过得不如意又返回江南。萧衍流泪劝导一番,官复原职。萧衍有八个儿子,儿子们良莠不齐,萧衍一律以慈悲感化。萧衍的良苦用心没有换来萧氏家族的和睦。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是人性丑恶之源,侯景打开魔鬼的瓶子,妖魔们跳将出来。

萧衍派出十万大军支援侯景,加封侯景河南王。接纳侯景是萧衍所犯最大的错误,但每一位有进取心的君王都不会坐视到手的地盘落入他人之手,何况是河南十三州,华夏正朔所在地。河南土地太过棘手,东魏和西魏均盯住这块肥肉。高欢眼光确实独到,慕容绍宗果然了得,寒山一战大败梁军,生擒主帅贞阳侯萧渊明,把侯景赶过淮河。

侯景率八百残兵败将骗占梁朝重镇寿阳城,萧衍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就势任命侯景为南豫州牧,镇守寿阳,并且运去财物、兵器。礼敬北方降将是萧衍一贯作风,从魏国皇族到各级将领,杨大眼的儿子杨华、羊侃等人在江南有封爵,贺拔胜、独孤信、杨坚也曾到过南京。贺拔胜从江南返回北方,遇到向南的野兽和飞禽一概不射,来表达心中对萧衍的感情之情。慈悲感化不了恶人,侯景是百分百的恶人。萧衍心中清楚,他并不害怕侯景,因为此时的侯景仰人鼻息,他最担心东魏国趁梁朝兵败之际进行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