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东昏侯(第4/13页)
和萧懿这么死心眼的人不多。六贵和曹虎被杀,各地诸侯,尤其是手握军权的老帅们心惊胆寒,躲过齐明帝萧鸾的断头刀,怕躲不过萧宝卷的追魂剑。江州陈显达、寿阳裴叔业比萧衍着急。
最怕二心不定,萧衍铁心造反倒无顾虑,陈显达瞻前顾后拿不定主意。说起来,军官出身,历经宋齐两朝,在十一个皇帝手下为官的陈显达做得相当不错了。出门坐破车,随从一律老弱病残。几次三番告老,朝廷不准。有一次赴国宴,陈显达假装喝多,向齐明帝萧鸾要了一个枕头,颤巍巍倚着,摸着枕头说:“臣老啦,富贵已足,枕不了几天,让臣回家养老吧!”萧鸾当时大吃一惊,半天说道:“公醉矣。”想退休,没门,榨干骨头再说。陈显达七十二岁高龄还得率领大军进攻北魏,战绩算不错,兵围马圈,打败魏国名将元英,最后惜败在孝文帝手里。
陈显达谨慎,儿子们不长脸。江南公认的快牛有四头:陈显达世子的青牛、王敬则三公子的乌牛、吕文显的折角牛、江瞿昙的白鼻牛,好家伙四头牛全养在陈家大宅。陈显达知道后,差点没背过气去。儿子陈休尚做郢府主簿,整天拿着麈尾晃荡。陈显达一把夺过来,扔火里烧了,叮嘱儿子说:“麈尾蝇拂是王、谢家物,汝不需捉此。”那是门阀贵族们玩得东西,是你显摆的嘛!
躲了初一,躲不了十五。南京传出风来,鬼们下一个收拾的就是陈显达。逼得老帅骑上马端起枪,出奇兵突袭台城。
兵变相连
陈显达进攻南京突出一个“快”字。他平时没有反叛的念头,故而无准备。仓促起兵,只能用奇。朝廷任命崔慧景为平南将军督率各路军队西上平叛,中央军胡松的部队到达梁山遭遇江州军队。中央军大败,退守新亭,江州军继续向南京挺进。陈显达夜间在江畔点起篝火迷惑敌人,自己则率数千将士偷渡长江,策划趁黑夜突袭宫城,生擒皇帝,结束战事。
人算不如天算。中央军望见对岸的篝火,以为陈显达宿营,谁也想不到江州军偷袭皇宫。可惜,陈显达的船队半夜遇风,耽搁行程。第二日凌晨才到达落星冈。人们发现叛军进了城,一片大乱。宫门关闭,各路中央军回援宫城,将陈显达团团包围。陈显达振奋虎威,舞动长矛,杀开一条血路,向西州退走。敌军越聚越多,老将军长矛折断,中枪落马身亡。
陈显达兵败,各地援兵陆续回归。豫州兵没有参加战斗,在军官李元护带领下折返寿阳,向豫州刺史裴叔业汇报战况。
裴叔业和手下亲信官员登上寿阳城头遥望北方。朔风鼓荡,天地苍茫。八公山形单影只,一只轻舟行驶在烟波寂寥的淮水。几年前,这里战船浮江,金戈铁马,千军会集,好不热闹。想当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风猎红旗、歌舞满城,淝水那场南北大战永载史册。
“寿阳,多好的地方啊!”裴叔业手抚城垛,感慨地对手下将士们说道:“你们想富贵吗?我能替你们办到!”众将面面相觑,不明白主将说这话什么意思。陈显达身亡,裴叔业那张沧桑的脸庞更加疲倦。
裴叔业的密使来到襄阳,向萧衍转达了裴叔业心中的秘密,“天下之事,大势可知,你我都逃不了。萧雍州若能坚守襄阳,或可自保。如若不然,回面向北,不失作河南公。”
在前朝诸将中,裴叔业比较欣赏萧衍,拉拢萧衍一起对抗中央,并透露了底线,一旦形势危机投降魏国,因为两人的辖区靠近北方。裴叔业的担忧不无道理,朝廷下达调防令,让他去南兖州。
别人推心置腹,萧衍诚心出主意,告诉裴叔业不要投降北朝,不要把所有事物想得那么美好。如果投降,魏国人肯定不会让您继续呆在寿阳,到河北给您谋个差,再想回江南不可得啦。朝廷中小人专权,小人只图近利,没有远略。您把家眷送到京城,他们安心,自然无患。如果真的派兵来,您率马步两万直取横江,断其归路,直接切断他们的补给线,天下大事一举可定,不比投降北方强吗?
以一州对抗天下,裴叔业没有萧衍的豪气。他与北魏豫州刺史薛真度书信往来,询问北方情况。薛真度是薛安都的族弟。(读过前卷的朋友知道,薛安都在反对宋明帝刘彧战争中失败,以徐州投降魏国,薛真度一块跟去的。)
薛真度是孝文帝宠臣,得信之后极力怂恿裴叔业投诚。说什么现在北方好,改革啦,风化日美,繁花似锦,衣冠得势。不是以前原始社会,不搞平均主义,没有民族成见。你看我,降将一个,官居方面大员。快来吧,别舍不得江南。等逼得走投无路再来,封赏就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