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安禄山的恐惧(第2/4页)
要结盟还是要树敌,就看你颜真卿当下的选择了。
想到这一层的时候,颜真卿顿时有些心惊——自己只顾着随顺众人的意见,差一点就铸成了大错!
随后,颜真卿立刻赶到宾馆会见李萼,然后点选了六千名士兵给他,并且一路把他送到了平原与清河的交界处。握手话别的时候,颜真卿最后又问了一句:“士兵我已经给你了,你能不能告诉我,你打算怎么做?”
李萼胸有成竹地笑了,说:“听说朝廷已派遣程千里率十万精锐,自崞口(今河南林州市西南)东进,但叛军据守险要,竭力阻击,以致官军无法前进。我打算先率部进攻魏郡(今河北大名县),擒获安禄山任命的太守袁知泰,迎回原太守司马垂,推其为河北西南部的义军首领,然后分兵打通崞口,迎接程千里兵团进入河北,继而克复汲郡(今河南卫辉市)、邺郡(今河南安阳市),最后北上直捣范阳。同时,平原、清河两郡,可率领各联盟郡县的兵力,集结十万人,南下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黄河渡口),再沿河西进,分兵据守险要,切断安禄山的北归之路。总之,此次官军进入河北的兵力,不下二十万;河南义兵北上者,应该也有十万之众。颜公只要上疏朝廷,让潼关守军坚壁清野,不要出战,我相信用不了两个月,叛军一定会人心离散,猜忌内讧,最后从内部崩溃。”
听完李萼这一番完整而详尽的战略规划,颜真卿情不自禁地大喊一声:“好!”
都说自古英雄出少年,颜真卿今天算是见识了一回。
虽然李萼的情报在具体细节上并不完全准确(奉命驰援河北的人并非程千里,而是李光弼和郭子仪),但他对此后整个战局的判断和预测却是惊人的准确,尤其是后来河北形势的演变给燕军造成的强大的心理压力,更是被他一语料中。假如玄宗朝廷最后能够确保潼关不失,那么这场战争的结局肯定会像李萼所预料的那样——叛军北归无路,最后自行崩溃。然而,潼关最后还是丢了,所以战争只能彻底朝另外一个方向发展。当然了,这些都是后话。
此刻,颜真卿已经被李萼的一番战略构想激励得心潮澎湃,当即按照他的计划,命麾下将领李择交、平原县令范冬馥,率平原兵六千,会同李萼的清河兵四千、博平兵一千,即刻进驻堂邑(今山东聊城市西),准备进攻魏郡。
燕朝的魏郡太守袁知泰闻报,马上派部将白嗣恭率两万多人前来迎战。双方随即在堂邑展开激烈战斗。唐军的兵力虽然只有燕军的一半,而且多数是新兵,但他们的英勇和顽强还是极大地弥补了兵力和战斗力的不足。两军激战了一天一夜,最后燕军大败。唐军斩杀燕军一万余人,俘敌千余,缴获战马千匹、军资器械无数。
这一仗,袁知泰的兵力几乎已是倾巢而出,如今既已遭遇惨败,魏郡是无论如何也保不住了。袁知泰赶紧脚底抹油,一溜烟逃到了汲郡。唐军遂乘胜而进,兵不血刃地克复了魏郡,一时间声威大振。
随后,颜真卿又与北海(今山东青州市)太守贺兰进明联手,出兵克复了信都郡(今河北冀州市)。
至此,曾一度陷入低潮的河北抵抗运动又出现了新的转机。而后,随着李光弼援军的到来和常山的光复,唐军兵威更盛,而燕军在河北的日子则是一天比一天难过了。
自从常山惨败后,史思明就龟缩在九门,不敢再有什么大的军事行动;而李光弼兵力有限,也不敢贸然攻打史思明。于是,双方就这样对峙了四十多天。一直到天宝十五年四月初,史思明才想出了一个对付李光弼的办法。
他不敢与李光弼正面交锋,而是利用燕军骑兵机动性强的优势,屡屡派出小股部队袭击唐军的运输队,到最后竟然完全切断了常山的后勤补给线。
常山城内的粮草日渐匮乏,将士们都吃不饱,而战马则只能吃草席和草垫。李光弼知道这么下去不是办法,随即派出五百辆车前往距离最近的石邑县(今河北石家庄市)运粮,以解燃眉之急。石邑是常山下辖的一个县,此时由李光弼部将张奉璋驻守。
为了防备燕军偷袭,李光弼特意让车夫全都穿上铠甲,另派一千弓弩手随行,一路结成方阵保护车队。
唐军的弓弩手是燕军骑兵的克星。奉命前来劫粮的燕军远远望见,一个也不敢靠近。史思明只好命蔡希德率兵攻打石邑,却又被张奉璋击退。最后,五百车粮草终于顺利运抵常山。
但是,这只是一时救急之策,要想保住常山并扩大战果,就必须彻底打败史思明。为此,李光弼立刻遣使向朔方的郭子仪告急,请他率主力驰援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