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最后关头(第7/7页)

据蒋介石说,当时就他老婆宋美龄一个人赞成公开发表演讲稿。

你们都不让发,我却一定要发。

这篇稿子是蒋介石一个字一个字亲自写出来的,实际上是他这么多年积压在心头的话,不吐出来不痛快,而且他将此视作给“倭夷”服用的最后一剂汤药,能不能管用都在此一举。

从讲台上下来,蒋介石马上捎话给宋哲元,告诉他:大战则小安,小战则苟安,不战则不安。

但宋哲元不仅没从正面答复,而且还拉着张自忠去给香月“道歉”了!

无论“秦松协定”还是“香月细目”,都说要道歉,那我就亲自来给你道一下。

对于宋哲元此举,连张自忠都感到十分惊讶,因为宋哲元素以自尊心强著称,对于丢面子的事向不肯为,而且这种事其实也并不用他亲自出面,以秦德纯代之即可。

回来之后,宋哲元逢人就说,这下好了,我们和香月谈得非常成功,“和平解决”已无问题。

不知内情的还真以为中日双方谈得其乐融融呢,哪里知道香月的刀已架在了宋哲元的脖子上,就等他对“细目”答是或否了。

这是7月18日的事,第二天,即7月19日凌晨,宋哲元“失踪”了。

所谓道歉,不过是宋哲元故意放出的一颗烟幕弹,以便为成功逃出天津城作掩护。

不走不行了。

张自忠曾与七个门客结拜过兄弟,这七个人几乎全与日本人有一腿,他们争先恐后地向宋哲元施加压力,无非是说如果不答应“香月细目”,日军就会如何如何,你姓宋的就可能如何如何。

宋哲元成天遭到这些家伙的逼迫和围攻,连说话都变得很不自由,可想而知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境。

 

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明中国政府的抗日决心

所以,他一定要逃出去,而且一定要逃得不动声色,让周围的人都浑然不觉。

宋哲元出走天津,去的仍不是保定,而是北平,这表明,他还是不愿意蒋介石涉足华北。

宋哲元原本以为自己走得神不知鬼不觉,却不料他的行踪其实早在香月的监视之下,后者见宋哲元不肯就范,便立刻动了杀机,想仿照当年对待张作霖那样,用暗杀的方式除掉对方。

香月在铁路上放了炸弹,只是他的运气不好,炸弹没有按时爆炸,宋哲元逃过一劫。

人既没困住,也没杀掉,两个阴谋双双落空,香月因此气急败坏,他找不到宋哲元,就找张自忠。

有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张自忠本是出色的武将,但因“战而优”而冒冒失失进入仕途后,则明显缺乏政治智慧,给周围的小人一包围,脑子就变得晕晕乎乎,不知南北西东了。

在他眼里,宋哲元其才其德,哪堪重任,还跟日本人打交道呢,一边去吧,这些事情,只有我张某人才能办得到,办得好。

在“把兄弟”的鼓吹和作陪下,张自忠竟然自己在“香月细目”上签了字。

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孔老夫子曾说过一句这样的话: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你要买房子,最好选择跟有仁义的人做邻居,那样才会“美”,而如果整天跟一些不仁义的家伙混在一起,天长日久,你也会变得跟他们一样,搞得不仁不义,这就太不聪明了,哪里还有什么“知”可言。

做个假设,此时若是有萧振瀛类贤者处其左右,察其得失,谏其不智,以张自忠这样的大丈夫,又岂能迷失于道中。

字虽是签了,可是当时在二十九军中,能够直接谈判签字的,仅宋哲元和秦德纯两人而已,张自忠是没有这个权限的。类似这样的重要文件,即使签了字,若无宋哲元或蒋介石的认可,还是不能作数。

香月当然不是不清楚这一点,他其实另有用意,那就是借机拖张自忠下水。

宋哲元外和内战,早被老狐狸瞧出了端倪:你要把二十九军做成弹簧,我偏要弄断这根弹簧!

香月要做的,就是一面不惜代价打压宋哲元和冯治安,另一面拼命把张自忠往自己这边拉,即“压宋拉张”,逐渐加大力量,最后可促使这根弹簧瞬间崩断。

当然,现实世界很难做到这一点,谁有这么大的力,可以立马把一根弹簧给掰断呢?问题是,此弹簧本非真弹簧,里面原本就存在着散架的可能。

松室当年通过离间萧宋,差点使“华北自治高潮”修成正果,香月继之而起,他要以离间宋张的办法,使二十九军陷于内斗,从而对外失去还手之力,在反间计的使用上上真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