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谁主沉浮(第3/23页)

跟刘湘“结义”,想不引起周围人嫉妒也不可能。众人背后评论说,潘文华人称潘鹞子,打仗有勇有谋,说他有点美髯公的样子,勉强还说得过去。那唐式遵绰号二瘟,性格蔫里巴唧,怎么也没法跟猛张飞挂上钩,把他列入“关张”,真是乱点鸳鸯谱。

可是看客并不能代替刘湘本人的心思,他所需要的“桃园兄弟”,不光是要猛,最主要的还得“忠”——对他本人“忠”。在这一点上,性格温吞的“白面张飞”唐式遵绝对够格。

桃园兄弟一共三个,剩下来是“赵云”。

本来最适合扮演这个角色的应该是王陵基。王陵基在指挥“下川东之战”时表现出众,事后刘湘即派他独立镇守万县,以他的资历和战功,纵使混不上“赵云”,也应该可以弄个“黄忠”当当。

问题是老王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刘湘部下的将领个个都拜刘从云为师,王陵基名义上也入了山门,刘从云还特地赐给他一个法号“玉豹”,可王陵基却表现倨傲,愣是不愿意给刘从云磕头。于是,外界便有传言,说王陵基如此,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也是刘湘的老师,应该与刘神仙平起平坐。

其实王陵基还真不是为了和刘从云争风吃醋。

如果说“下川东之战”前,刘湘及其部下,或多或少对刘从云在军中的作用尚有疑惑,那一战之后的感受,就只有用三国演义中关羽和张飞的话来概括了:“孔明真英杰也。”

刘从云回重庆要经过万县,刘湘让王陵基好好款待。王陵基超出规格,对刘从云予以“特殊款待”,还请对方给他扶乩,简直把刘从云当成了个活神仙。

扶乩也是一种占卜,如果没有相关信息可供占卜者参考,很大程度上只能靠巧合概率。刘从云给刘湘扶乩,事关军政要务,当然要慎之又慎,有时还得两人商量着办,为的就是可以瞒天过海,蒙住他人。相比之下,对王陵基这样的部将自然没那么尽心尽力。结果是,过了段时间,王陵基发现刘从云的扶乩好像并不灵验。

什么神仙,不过如此,王陵基起了怀疑,他怀疑刘神仙不够“神”。

正好万县来了个跑江湖的,这厮姓王,与王陵基攀上家门,也自称神仙。“王神仙”更能吹,不仅说他能炼丹,有点石成金之术,还说会剑术——不是普通剑术,是飞剑术,可于百步之外取人首级。

不知道王陵基是不是爱看民国年间的武侠小说,反正这种神仙兼剑侠的传奇身份,让他十分着迷,自此便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炷香,把“王神仙”供奉在了自己的公馆里。

王陵基既然供了“王神仙”,就不会再拜刘神仙。刘从云得知内情后十分不满,平时与王陵基难以相容,他常对刘湘说,王陵基脑后生有反骨,所以才会目无长官,言外之意,王陵基不仅不是什么赵云、黄忠,而且极可能是第二个魏延。

刘湘虽然肉眼凡胎,看不出灵官身上哪根骨头是“反骨”,但他却有另外一个视角,那就是王陵基自镇守万县后,确实有些不同以往,甚至偷偷扩充军队,因此已有人送了“万县王”或“川东王”称号过来。

对于“主公”来说,这些毫无疑问都是犯忌之举。刘湘早就有了想法,只是深沉未露而已,魏延之说正中下怀。

从军校课堂里走出来的王老师过于较真了,他没搞清楚一点,神鬼之道的降临人间,原本不过是世人用来对付世人的技术方法,迷恋“本家神仙”的下场,让他在刘湘面前彻底失宠。

王陵基既不再予以考虑,刘从云就把“赵云”的位置给了王缵绪。平时在“神仙府”里召开秘密会议的,除了刘从云和“桃园三兄弟”,有时王缵绪也被允许参加,相当于刘湘阵营的核心团队。

团队的热门话题,当然离不开如何对付刘文辉。

在四个半团队成员(王缵绪姑且算半个)里面,刘从云专注于诡道之术,潘、唐、王只是遵命行事,最后还得刘湘自己拿主意。

刘文辉智勇兼备,军政双修,看起来似乎无懈可击,但这个世界上从来不存在真正刀枪不入的人。即便是古希腊神话中被尊为战神的阿喀琉斯,不也有脆弱的“阿喀琉斯之踵”吗?

刘湘一直在对刘文辉进行观察,他得出的结论是:刘文辉的确太优秀了,但太优秀恰恰是那个致命的脚后跟!

这不是什么新发现,而是古往今来的经验之谈。西方的谚语叫做“知的多,老得快”,东方称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刘湘能够拿出来战胜刘文辉的法宝,仍然是他的“厚”。

具体方略为反其道而行之,即刘文辉进,他就退;刘文辉硬,他就软。比如,刘文辉对外要“控制西南,逐鹿中原”,刘湘便退到“统一四川,闭关自守”,刘文辉对内要“各个击破,唯我独尊”,刘湘则遵循“群雄并存,有德者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