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Useless Violence 无用的暴力(第7/7页)

从焚尸炉运出的骨灰,每天以吨为单位。人们可以轻易辨认出入的骨灰,因为其中往往有人的牙齿和椎骨。尽管如此,他们往往被用于以下用途:填进沼泽地;作为木制建筑墙中的隔热材料;作为磷酸肥;而特别高贵的用处,是把它们代替卵石铺在集中营附近党卫军聚居区的小路上,这是出于冷酷无情,还是由于它们的来源而被视为被践踏在脚底的上好材料,我不知道。

我并不幻想能对这个问题追究到底,或者论证这种无用的暴力只是第三帝国的专有特征及其意识形态前提下的必然结果。比如,我们了解的欧洲以外发生的屠杀,便提出了其他解释。但它们离欧洲很远,我们对那里发生的事情知之甚少,又如何能对它进行讨论呢?当然,无用的暴力是希特勒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并不仅存于集中营内。在我看来,姬达·谢利尼(Gitta Sereny)对特雷布林卡灭绝营的前指挥官斯坦格尔的长篇访问中的两句话可以作为它最好的总结。(《走进黑暗》[In quelle tenebre],阿德尔菲出版社,米兰,1975, p. 135)

“考虑到你原本就要把他们都杀掉……那么为什么还要羞辱他们,残酷地虐待他们呢?”谢利尼问斯坦格尔,后者被判处终身监禁于杜塞尔多夫(Düsseldorf)监狱,而他回答:“为那些任务的实际执行人创造条件。让他们有可能去做他们正在从事的工作。”换句话说,在死亡之前,必须先损害受害者的人格,从而减少凶手的负罪感。这种解释并不违背逻辑,而它是对苍天的呐喊——这是无用的暴力唯一的有用之处。


  1. [1] 此处指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 1667.11.30—1745.10.19)的《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在这本游记体讽刺小说中,有一些无法死去的人,称为斯特鲁布鲁格(Struldbrug)。

  2. [2] 拉斯柯尔尼科夫(Raskolnikov):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名长篇小说《罪与罚》中的主人公。

  3. [3] 加夫里洛·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 1894.7.25—1918.4.28):波斯尼亚人,塞尔维亚族民族主义者。刺杀了在萨拉热窝进行访问的奥匈帝国王储兼继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苏菲,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4. [4] 阿尔多·莫罗(Aldo Moro, 1916.9.23—1978.5.9)意大利政治家,两次出任意大利总理。1978年3月16日,被左翼极端恐怖组织绑架,并于55天后被杀害。

  5. [5]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0.15—1900.8.25):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

  6. [6] 阿尔弗雷德·罗森堡(Alfred Rosenberg, 1893.1.12—1946.10.16):纳粹党党内的思想领袖,曾担任纳粹刊物主编和东部占领区政府局长。

  7. [7] 卡尔·格奥尔格·毕希纳(Karl Georg Büchner, 1813.10.17—1837.2.19):德国作家,自然科学家,革命家。他所撰写的悲剧《丹东之死》(Dantons Tod)是现代思想史上的一块路碑。

  8. [8] 海因里希·鲁伊特伯德·希姆莱(Heinrich Luitpold Himmler, 1900.10.7—1945.5.23):纳粹重要政治头目,曾为内政部长,亲卫队首领,对欧洲大屠杀负有主要责任。被拘留期间服毒自杀。

  9. [9] 姬达·谢利尼(Gitta Sereny, 1921.3.13— ):传记作家,历史学家,记者,出生于奥地利,结婚后移居英国,曾著有《德国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