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三国悍马(第3/3页)
两点不利,很快导致了严重后果。九月十五日庚戌这一天,双方约定的大决战,在渭水南岸展开。马超一方虽然人数占优势,骑兵也强悍,但是人心不团结,指挥不统一,结果全军大败,整个关中地区落入曹操之手。三十六岁的马超,率领残部奔向西边的凉州,从此远走异乡。
潼关大战,是三国著名的特大型战役,因为双方出动兵力的总数超过十万人,而且对西北地区的战略态势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场大战的结局,也使马超个人的命运从此发生逆转。马超一方,最初占据了兵力和地理两方面的优势,然而双方交手的结果,却出现了意外的结局。那么马超失败的原因何在呢?
根本原因,并非他用兵才能的低下,而在人生经验的欠缺。欠缺主要在两点:第一点,他对关中联军的性质,欠缺清醒的认识。联军虽然拥有十万人马,其性质却只是松散的临时联盟,完全不像曹操的军队,是绝对的一元化指挥。因为这十万大军,分别属于十员将领,指挥不统一,力量不能往一处使,数量虽然多,却无法形成强大的战斗力。第二点,他对合作伙伴的能力和素质,同样欠缺清醒的认识。以韩遂为首的合伙人,才能低下不说,还素质低下,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使得马超无法充分施展用兵的本领。以上两点同时欠缺,说明马超在洞察人性的眼光上,还是太嫩了。
对比之下,在人性观察上经验丰富的老江湖曹操,对于关中联军的人性软肋,却有一针见血的评价,即《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所说的“军无适主”。此处的“适”字,读音与嫡系的“嫡”字相同。所谓“适主”,就是具有权威的专任主帅。为什么关中联军没有一个权威的专任主帅?原因就在于上面所说的两条:性质松散,伙伴无能。我们常说,一件事情要做成功,必须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马超合作伙伴的素质,决定了心不能往一处想;而联军的性质,又决定了力量不能往一处使。马超倒是具有主帅的才能和名声,却没有主帅的身份和权威。在角色发生严重错位的情况下,失败就不可避免了。
马超虽然战败,他的用兵才能却依然应当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作为名将,他在冲锋陷阵上的骁勇,在潼关追杀曹操的雄风,确实当得起“三国悍马”的美名。他在运筹帷幄上的智慧,至少也在中等偏上,如果当初韩遂能够听从他的建议,预先在黄河西岸严密布防,那么这场大战,就会是另外一种结局。不以成败论英雄,马超在蜀汉的战将型名将中,应当怎样排名呢?我的看法,关羽第一,张飞、赵云并列第二,马超可以排在第三名。
笔者曾多次登上华山之巅,向东眺望黄河、潼关,回顾历史的风云沧桑。这一处关河形胜之地,发生了多少动人的历史故事,也是后世诗人、词人多次吟诵的古迹。马超给后世最重要的启示,提炼为一句话,就是“伙伴的素质决定合作的成败”。现代社会是合作无处不在的时代,上至国家,下至个人,合作都是经常发生的事。但是通常情况下,注意力都会集中在合作带来的利益有多大,而非合作对方的素质有多高。然而恰恰是对方的素质,才是最终决定能否带来利益,带来多大利益的关键性因素。甚至就连国与国之间,也一再出现如此诡异的事例,合作之前好比亲人,合作之后竟然变成仇人,而且首先反目变脸的,还是受惠最多的一方。可见值得我们深思的前车之鉴,真是太多了。这正是:
合作成功关键事,对方素质是如何。
要想知道马超悲剧性的后半生,请看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