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路的艰辛与清障的功勋20世纪中国历史框架下的邓小平(第2/3页)

邓小平来到法国之际,正值“法国经济萧条,工厂开工不足,物价上涨。由于大批复员军人返乡,使得就业问题益发突出”。这个状况直至1922年才开始好转。124 其直接后果是使他的求学之梦破灭,在工厂中做了四年工,感受了工头和资本家的面目。当时这些正在经历幻灭煎熬的年轻人中弥漫着激愤之情,他们大声疾呼:“苦工吃饭而不得,勤工学生复有何法?”这些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家庭虽然大都比较清贫,但在国内温饱一般不成问题,也没有做过苦工;来到法国,反差太大,因此,即使有些找到工作的学生,也愤愤不平说:“我们现在实际每天八点钟工作,此外还消耗二小时,总共有十点多钟……每天不过得来十四法郎……这种魔鬼式的掠夺,比人杀人、放火、打劫的强盗,还要厉害些呵。”邓小平在最好的状况下,每月可以剩下二百多法郎(按当时的汇价,一个中国银元可换8—14法郎,他们在法国每天的生活费约需3—5个法郎。)125 。但邓小平不是仅仅关心个人蝇头小利的鼠目寸光之辈,这些激愤情绪不可避免浸润着他的年青的心灵。

应该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去解读邓小平的选择。

世界大战、一次又一次的世界经济危机、十月革命,是决定20世纪上半叶乃至整个世纪世界面貌的决定性因素。面对这些重大事件,各国、各党和各种社会力量都在调整自己的对策。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凯恩斯主义、罗斯福新政、布尔什维克主义……争强斗胜。这是一场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争斗!这是一场在各式各样的神圣旗号下以超过一亿人的生命和鲜血烹成的鸿门宴!在如此复杂纷纭的环境下要做出正确的选择,谈何容易!

邓小平选择了“社会主义尤其是共产主义”,这意味着什么?

这首先表明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理想图景。

一个有活力的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容许和鼓励对各种理想的追求,一个对历史进程有所建树的人的眼光必然超越个人的目前利益。重要的不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某些具体特征的描绘,对一个社会的特征的认识必然有很多变化,值得珍视的是人们对更加美好社会的勇敢追求。当1927年年初邓小平回到阔别六年的祖国的时候,他已经是以身许国的革命者,念兹在兹的理想、信念是国家富强和社会公正。

其次,这意味着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

对他说来,一个有切肤之痛的体验是:阶级斗争的理论只适用于某个时期和范围,越雷池半步便导致可怕的灾难性的后果。

再次,他在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邓小平毕生的成就、失误都与他对这个理论的理解息息相关。

清除发展障碍的历史功勋

俯观历史长河,邓小平对中国历史发展最为深刻的岁月,是他的最后20年。在夺取政权的历史时期,他是独当一面的战将,而在这20年,他已成为掌握最高权力的主将。

这时他面对的是由三大事件构成的复杂局面:

1.“文化大革命”走到尽头,民怨沸腾,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

2.官僚计划经济加专制统治,从20世纪60年代起苏联的衰朽破败景象已经难以掩盖,几经拖延挣扎,终于在1991年轰然坍塌,东欧诸国跟随苏联的政权应声而倒。瞿秋白的预言不幸言中,“终南捷径”没有找到,“不容你躐级陟登”却成了不争的事实。

3.新兴工业地区——所谓四小龙悄然兴起。用邓小平的话来说是:“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126

中国又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

第一个十年,他毅然运用自己的权威,决定打开国门,改革开放。

第二个十年,当有些人沉迷于所谓“反和平演变”的时候,他又一次走上前台,敲响警钟,让人们不要作茧自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冲破姓资姓社之类的老掉牙的思维模式,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让市场经济及有关运作机制在中国生根。

这是力挽狂澜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决策。归纳起来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这么一句话:中国“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27 19世纪以降,中国的现代化所以步履维艰,归根到底就是“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障碍太多。这些障碍说到底是历史包袱过于沉重;直接表现则是颇大一部分知识阶层和执掌权力的人们,被前人和自己制造的各种千奇百怪的教条捆住手脚,陷入极端愚昧而无法自拔!威权加见识,他顺应历史潮流成了在认识和一些制度上清障和破茧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