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被误解了一个世纪的人胡适120周年诞辰答《深圳特区报》记者问(第2/2页)
记者:胡适总是习惯地被人们视为鼓吹“西化”的人。但你却说他“对祖宗文化遗产无破坏之罪,而有发扬之功”,对其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贡献极为肯定。这是为什么?
袁伟时:胡适曾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认真研究。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用英文所写的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就是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中国近现代对传统文化的清理,并非是从胡适开创的,而是由梁启超、王国维开路。胡适曾经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过系统的挖掘。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就是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早期著作之一,开风气之先。特别是他对中国中古思想史和清代学术和有关学人的研究,学术价值颇高。又比如,他率先对中国古代白话文学的推崇和研究,有开创之功,对中国古代小说遗产的研究和推广,贡献很大。可见,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并非片面质疑,而是在现代学术的框架下进行了客观研究、理性对待。
记者:常有一种观点认为,胡适的文学成就略逊于他在思想上的成就。你怎么看?
袁伟时:我个人认为,他的文学成就确实不是很高。虽然他是新诗的开创者,在文学体裁上对新文学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我觉得他的古典诗词功夫反而比新诗要好。在新诗中,有一首值得向大家推荐。那是他写给表妹曹成瑛的一首情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这首诗很有艺术性,他的其他新诗则稍显粗糙。
记者:对胡适个人品质方面的种种八卦传闻你是否在意?
袁伟时:我有关注过。但我认为,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他的个人品德没有大的问题。他有几次婚外情,结发妻子江冬秀在文化和情趣上相差太远了。不过他一直维持了家庭的完整。在友情方面,虽然与陈独秀“道不同不相为谋”,然而在生活上,当陈独秀的著作出版面临困难的时候,他依然为其推荐给商务印书馆,友情丝毫不减。
记者: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纪念胡适?
袁伟时:我近年来两次到台湾,都会去看胡适的墓。他的墓志铭写得非常好:“这个为学术和文化进步,为思想和言论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苦焦思,敝精劳神以至身亡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他所追求的是一种永恒的思想价值。当然这不是他创造的,而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但他一生都在为之奋斗。理解和传承这种精神遗产,坚持现代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是我们纪念胡适的意义所在。
2011年12月15日星期四
原载于《深圳特区报》2011年12月16日C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