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第9/10页)
曾可达记得又快又有力了。
方步亭:“我只有一个要求,请经国先生将方孟敖派到美国去。最好在币制改革前就让他去。”
曾可达的笔稍停了一下,还是把这几句话记下了,接着抬起了头:“这个问题,经国先生有指示,我能不能现在就转告给方行长?”
方步亭:“请说。”
曾可达:“方孟敖是国军最优秀的人才,最有战斗力,而且在民众中有最好的形象。希望在推行币制改革最艰难的前三个月,他能在北平执行任务。三个月后,预备干部局一定特简他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馆武官。经国言出必行,请方行长信任理解。”
方步亭一下怔在那里,举眼望着上面想了好一阵子,接着望向谢培东。
谢培东也只能跟他对望。
方步亭转望向曾可达:“三个月?”
曾可达:“经国先生亲口说的,就三个月。”
方步亭又望向了谢培东:“孟敖的命硬,三个月应该能挺过去吧?”
谢培东点了下头。
方步亭下了决心:“我无法跟经国先生讨价还价了。提另外一个小小的要求,这件事曾督察就能帮忙。”
曾可达立刻站起来:“方行长请说,可达但能效力,一定效力。”
方步亭:“要说在这几个孩子里我最疼的不是孟敖也不是孟韦,是我这个妹夫的女儿,木兰。现在你们那个梁经纶把她拉在身边,说不准哪天就毁了这孩子的一生。请曾督察转告梁经纶,即日起离开我们家木兰,不管用什么手段,最好是找个理由把她开除出学联。然后我们用飞机把她先送到香港,再送去法国。”
曾可达:“这件事我立刻去办。一个星期内你们安排将谢木兰送走。”
方步亭的手伸了过来。
曾可达还没做好准备,看着那只手,看到有几点老人斑,不禁心中一热,双手握了上去。
方步亭:“听说曾督察每个月还给家乡的父母寄钱,你是个孝子。请代我向令尊、令堂问好。”
曾可达:“不敢,好的。”
方步亭:“培东,马上要发粮了,弄不好又是一场大学潮。你去送送曾督察。”
谢培东直将曾可达送到大门边,曾可达的车也已经开到大门外。
谢培东在门内握住了曾可达的手:“当着我们行长,我不方便说话,想私下里跟曾督察说几句。”
曾可达对谢培东颇有好感,当即答道:“谢襄理请说。”
谢培东:“就是关于我那个女儿的事。曾督察千万不要听我们行长的,让梁教授将她开除出学联。”
曾可达:“为什么?我可是答应方行长了。”
谢培东:“十几万学生都参加了华北学联,单单将她开除,梁教授没有理由,我们家木兰也会知道一定是我们在干预。这个办法不好。如有可能,就请梁教授疏远她,不要让她多参加活动就是。”
“没问题。”曾可达准备松手。
谢培东依然握着他:“谁家的孩子都是孩子。听孟韦说今天北平统一行动,很可能又要对学生们不利。曾督察是国防部派来的人,尽力保护学生吧。”
曾可达对谢培东更有好感了,一时竟说出了知心话:“经国先生说过,因为党国上下的腐败,使我们失去了全国人民的拥护,我们到北平来就是争民心的。我和方大队长今天都会全力保护学生。谢襄理如果信任我们,今后在方行长那里,还请多支持我和孟敖执行经国先生的任务。”
谢培东点了下头,松开了手,向门外一让:“曾督察赶紧上车吧。”
曾可达准备出门,又突然站住了,向谢培东敬了个礼。
谢培东赶紧双手抱拳揖礼。
曾可达这才转身向门外的汽车走去。
稽查大队军营大坪上,一辆帆篷罩得严严实实的大卡车,车尾的挡板放下了,露出了车厢内堆得像山一样的罐头箱子和饼干箱子。
为了显示规格,王科长在车厢上递箱子,李科长在车下接箱子,马汉山拿着一根撬棍,亲自将箱盖撬开。
箱子里是一罐罐包装精美的美国罐头,有猪肉的,也有牛肉的。
那个青年军营长站在一旁都看得有些眼馋了,何况三个方阵那一百多双眼睛。
撬了有十来箱,马汉山拿起一罐猪肉的,又拿起一罐牛肉的,双手递给了那个青年军营长:“李营长,带个头尝尝,鼓舞一下士气。”
青年军营长接在手里,还没反应过来,但见马汉山喊道:“几个老大过来帮忙!”
站在三个方阵前面的三个头儿走了过来。
马汉山:“你们端着,我亲自发。”
这三个头儿像是特别熟悉马汉山的做派,一句话也没有,各人都捧起了两个箱子,一个猪肉的,一个牛肉的。
马汉山向第一方阵走去,从第一排第一个人开始,双手拿出两盒罐头递去:“多辛苦。回去时再带两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