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暮色襄樊(第7/8页)

各位平民一共有近百艘战船,以三船为一舫,中间的那一条里装着盐和布匹,旁边两条是空的,各有三十名平民防护。

夜过三更时,百船挂红灯,张贵领先,张顺殿后,逆汉江而上,冲击襄樊外围的元军防线。这时战云密布,水道上不止是元军建制庞大的水师,更有很多条拦江的铁链。三千多个平民持巨斧,断铁链,一夜转战一百二十里水面,天明时分,终于冲破重围,抵达襄阳城下。

重围五年,密不透风,终于有支援抵达城下,这对士气的影响可想而知。然而付出的代价也相当惨重。战后清点人数,殿后的张顺不见了。

数日之后,张顺的尸体溯流而下,身中四枪六箭,手中不放刀箭,怒气勃郁一如生时。

吕文焕想留下张贵守城,在他来想,来时难出去更难,张贵与其他平民只有助他守城这一条路可走。嗯,他真是位高官,天生不懂平民们的想法。

张贵先派了两位平民回郢州,向范文虎求援。两位平民出得去,也回得来,带回的消息是范文虎计划派五千人出战,更与张贵约好了接应地段,这些士兵将由张贵率领,再杀回襄阳。

非常幸运,那一天的晚上风雨大作,罕见的巨浪在汉江中翻滚。张贵放炮发舟,破围突进。如此风雨中,元军水师猝不及防,被张贵一路冲杀,顺流直下,到了龙尾滩一带。此处,严格地说已经出了元军水师的势力范围,这也是张贵与范文虎约好的接应地段。

暴雨如注,巨浪腾雾,纵目远观,隐约可以见到更下游的方向有一片灯火,火光中战舰的轮廓若隐或现。应该是范文虎的船队。

张贵命令靠过去。抵近了才发觉那是元军的水师!

范文虎派来的援军因为风暴,退后三十里,失约不至。元军的水师反而获得了情报,等在这里让张贵主动上钩。

突陷重围,张贵拼死力战,终于寡不敌众被俘,他宁死不屈被元军杀死,尸体被抬回襄阳城下。元军指着尸体向城上喊:“认识矮张吗,这个就是。”

襄阳大惧。

正规军败不成军,需要平民帮忙;更因为正规军的浑蛋,累死平民,这就是当时的南宋。至此,援救襄阳行动彻底失败,城里是多了些盐,多了几匹布,可民心士气更加滑落。

元军可以从容地选择襄樊两城的突破点。樊城都首当其冲。元军先斩断了襄阳与樊城之间江中的木柱,烧毁架在木柱上的浮桥。第二年,即公元1273年正月,元军向樊城发动了总攻。

之所以这时才动手,不是因为蒙古人武力衰退,在三代之后步了女真人的后尘,而是忽必烈经过精密考虑之后,在时机之外,还在等一个人和一种武器。

这个人叫亦思马因,西域旭烈人,他制造了当时威力最强的抛石器,当时称为“西域炮”。抛石器中外都有,各时代都有,到他手里,发射的射程、石头的重量都有了极大的提升,而且它发射的石块里还藏有能爆炸的火药。

武器需要实战的检验,襄阳、樊城是最好的实验场。

樊城的外城被直接轰破,元军像潮水一样涌了进去。樊城守将范天顺精疲力竭,无法支撑,仰天长叹“生为宋臣,死为宋鬼”,以死殉国。他的副手牛富率死士巷战,杀到以血水止渴,身负重伤,投火而死。樊城陷落,襄阳危在旦夕。

古怪的是临安始终没有作出什么重大反应。

白痴皇帝的幸福生活在继续,从来没有半点的改变,只是某一天,他突然间问贾似道:“听说襄阳已经被蒙古人围困好多年了啊。”

贾似道毫不在意:“是,围困过,好几年前的事了,陛下从何得知。”

白痴回答:“某宫女说的。”

几天之后,该宫女死亡。

从此之后,再没人敢对前线战事说三道四。这种局面截至樊城陷落,消息是再也瞒不过去了。危急关头,贾似道要维护自己军政强人的形象,只有主动求战一条路可走。

贾似道申请上前线,暗地里串联百官,让他们上书挽留自己,说是朝廷不可一日无贾太师,如此柱石,只宜镇守国都。

那么只好另选能人了,按资历看实力,勇将高达是不二人选。可是贾似道另有一个账簿,里边是他在武将系统里的冤家,无论是鄂州城里要他难看的,还是他准备往死里整的,高达都高居榜首。这样的人怎么能担任如此重要的领导职务呢?

贾似道声称,用高达,置吕文焕于何地?

吕文焕立即在襄阳城里呼应,声称他打了一场大胜仗,襄阳的局面已经大好,根本不需要什么援军,更不需要高达。

他的大胜仗,不过是捉了几个蒙古哨兵。

这一轮政治斗争仍在进行中,西域炮已经从樊城推到了襄阳城外。蒙古人没再跟吕文焕废话,直接放炮轰城。时值二月,天气阴冷,元军“一炮中其谯楼,声如轰雷,城中汹汹,诸将多有逾城降者”。元军大将阿里海牙适时单骑出现在城下,许诺不杀城中一人,投降者重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