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梦回万岁殿(第6/6页)
全国军队分为“三衙军”和五大部“行营护军”。三衙军即禁卫军,算是皇帝的私兵,由殿前司、马军司、步军司组成。这股力量很薄弱,除了杨沂中统领的殿前司是由原来的神武中军改编而成,兵力较强外,其余两部形同虚设。
五大部,它的前身是“神武军”,五大将刘光世、张俊、韩世忠、吴玠、岳飞所部的总称,这时改名叫“行营护军”。
具体是,张俊部改称“中护军”,驻建康;韩世忠部改称“前护军”,驻承、楚二州;刘光世部改称“左护军”,驻太平州。三将共同担任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水流域防务。吴玠部之前不在神武军系统里,这时归入,称“右护军”,率军扼守川、陕、甘大片区域。
王彦的八字军称“前护副军”,驻荆南;岳飞部改称“后护军”,驻鄂州,两军担任长江中上游防务。
这些看上去只是换了名字,无关紧要,可是换一个角度看,就能感觉到张浚的霸道,新官上任是需要打招呼点名的,他的办法是给他们换个名。
以后,一切都得听他的!
岁临新春,张浚的计划出炉。他亲自前往镇江府,抵近长江,召集东南各大将听令。令韩世忠出淮东,进攻京东东路的淮阳军(今江苏邳州市西南);岳飞由鄂州过江进驻襄阳,挺进中原,能打多远打多远,无限制攻击;张俊、刘光世所部不动,调三衙军杨沂中为其后援。
川、陕、甘方面的吴玠在计划之外,不参与行动。
针对以上情形,岳飞开始了第二次北伐。临战前,张浚特意找到他,对他说:“此君侯之素志也!”岳飞却悲欣交集、苦乐参半。
岳飞的母亲恰在此时病故了。岳飞三日间水浆不进,泪水不干,心情郁结之外,严重伤害了他的视力。不久之后,他的眼睛病了。
他决定上庐山为母亲守孝,三年之间不喜乐,不劳作,不视事,心丧若死,非如此不足以报母恩。可大战在即,举国为之观望,他怎能置身事外。
不得已,他下山临阵。说一下这时的岳飞,他已经鹏程万里,高飞于整个南宋军阶之上了。他有自己的部队,辖区内军政大事决于他一人。他已建节,并且是武胜、定国双节度使,受衔时年仅三十一岁。这是个空前的纪录,在宋朝,只有开国皇帝赵匡胤可以与之相比。
赵匡胤二十九岁建节,不过那时是五代十国,皇帝遍街走。岳飞另有一项荣誉,在赵匡胤之上。这时,他已荣升为少保,世人尊称他时,再也不是太尉了,而是“岳少保”。
如此功业,不枉他近十年的奔波奋战。这时,恰逢张浚出山,他一直念念不忘的恢复大计终于可以实现了。收复中原,非他莫属。看位置,南宋被攻击的话,韩世忠首当其冲,因为他的背后是国都临安府;如果进攻的话,岳飞注定是先锋。
由鄂州进襄阳,由襄阳进河南,直抵旧都开封,这是最近的一条线。尤其是岳飞已经打出了军威,金人进兵都绕着他走,每次襄阳地段都非常安静。
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二月,南宋发动北伐,第一波攻击由韩世忠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