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何至于靖康(第7/7页)
政权被接管了。
赵桓在城外茫然不知,他在集中精神修炼坚挺大法,以备第二天面对完颜宗翰。当然,前提是没有别的幺蛾子。
十二月初二,太阳升起来了,幺蛾子也再次出现了。完颜宗翰有了新的要求,说今天一定会见面,但是得有宋朝所有的上层人物在场才行,尤其是太上皇赵佶,他是这次战争的主要责任人,他不在场怎么可以?
赵桓死活不同意,他恳求了很多次,终于让金人收回成命。关于这一点,历代的史学家们都说赵桓真孝顺,无论如何不让父亲靠近危险。但是参照前面赵桓剪除父亲党羽,把老爹关进深宫,连一杯酌来的酒都不喝等事实,这实在是不像啊!
真实原因是什么呢?一切都是权力在作怪。在中国,天大地大孝道最大。太上皇出面,至少从道义上讲,儿子必须闪在一边装鹌鹑。这对赵桓是致命的打击,会给赵佶创造绝佳的复辟机会,比如说宋朝变成从属国,以赵佶二十多年的皇帝经验,保证让金国享受更好的服务。
一旦既成事实,赵桓会变成最大的悲剧。
条件谈妥,开始布置会场。也许是灭辽国的时候,耶律延禧太不配合了,一个玩命跑,一个使劲追,搞得像打猎一样,实在太不庄重了,所以完颜宗翰这次想换个口味。
他派人用青毡把青城斋宫屋脊两端的鸱尾裹住,用帏幕把墙上有龙形壁画的地方都遮住,再面向北摆上香案,最后才让赵桓出来亮相。
宋朝君臣站在香案前边,面向北方几千里开外的完颜吴乞买低头致敬,旁边一个会说汉语的金国人抑扬顿挫地念着独一无二的四六句降表。这时,天上飘着大雪,世界一片洁白。我忽然间想到,好多年以前,赵匡胤陈桥兵变的时候,也是这样一个大冷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