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痛烈人生 屹立不倒(第11/12页)
只因为他一直都在投靠,都在找人来保护,就输在了没有一根坚硬的脊梁,变得一无所有,连最起码的尊严都丢光了……等他再见到光明时,他看见了宋军征西主将李继隆。宋军其他的将军们暴戾戏虐的眼神里都明白无误地透出了个“杀”字,可李继隆只问了他一句话:你叫什么?
那一天,李继捧颤抖着说出了三个字:赵保忠。
好了,他的生命被延长,李继隆下令把他打入槛车,押送开封,交给皇帝处置。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李继迁和银州城,李继隆驱动大军杀了过去,但是还没到,他就胜利了。
李继迁逃了,银州城投降。
接到这个消息,李继隆的心情瞬间恶劣到了极点。最坏的事情发生了,他可真没料到,这个李继迁竟然这样的聪明,而且敢于决断,把偌大的银州说扔就扔了,老巢老家统统不要。
这样都不如大战一场,弄个两败俱伤。那样的话,宋朝的援军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西夏助战,而李继迁的人会死一个少一个,直至最后死光。但很明显,李继迁也看透了这一点,他连像样的抵抗都没有,就彻底地选择了逃亡。从此茫茫大漠草原,塞外无边大地,要怎样去抓他?
没办法,李继隆只有收拾心情,准备开始下一步的追击搜捕,可就在这时,从开封传来了新的命令。
命令的内容过分强悍新颖,让见多识广的李将军都大吃一惊,虽然诏书上说,这样做可以让西夏的问题一劳永逸。
皇帝和首相吕蒙正决定,把夏州城毁掉,城里的百姓都迁到别处去。这样西夏叛党的一个重要据点就没了,以李继迁的能力,他也绝对没法再筑城。他不是能跑吗?好啊,这下子跑了和尚但是也丢了庙,看你哪儿多哪儿少?
李继隆出了一身的冷汗,不为别的,朝里的大佬们,你们在朝堂之上,拿自己的生活习惯去衡量党项人,你们吃撑了吧?没有城李继迁有帐篷,大不了返祖得彻底点而已。可是我们汉人却得要城,有这个夏州在,我们就可以驻军,就能在定难五州里扎下一根钉子,让李继迁想到哪儿都得绕道,时刻小心被绊倒。
李继隆火速写好工作报告,不仅反对拆毁夏州城,而且建议在银州与夏州之间的南界山附近再增设一些土寨据点,把势力加厚,这样逐步蚕食,就能把西夏一点点地变成内地州县,最起码有了它们,还能切断叛军的粮道……但是朝廷的命令马上回复,李将军,一切行动听指挥,你的任务是抓住李继迁,其他的不要你管。为了照顾你的面子,这次你的工作报告我就不公布了。
于是夏州城,昔日威名赫赫的统万城,由匈奴铁弗部赫连勃勃在公元四一三年,驱使十万人,昼夜不停历时六年才筑就的,连铁锥全力穿刺都不能入墙一寸的空前坚城,就此被拆毁了。而李继隆的下一步行动在历史的记载里查不到。
在他个人的《宋史》里没有,在《续资治通鉴长编》里没有,里面只说,他曾经回答自己的部将说:“今保吉远窜,千里穷碛,难于转饷。宜养威持重,未易轻举地。”他在强调没法有效地追击,真的在戈壁草原上兜开了圈子,会把自己先饿死累死,不如保持攻击态势,在银州城里待着。
但是查不到他在什么时候退的军。历史上没有记载,也或许是四月间,他拆毁了夏州城之后,就亲自押着李继捧回了开封,因为在他的《列传》中,有“既而继迁遁去,擒保忠以献。”的记载,似乎他亲自向天子献俘请功。
那么他回师的日子就是在五月,那时赵光义亲自责问李继捧,李继捧认罪,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宥罪侯。
但更可能是,他一直留在西夏很长的时间,因为在这之后的近三年的时间里(当然,李继隆不可能三年一直都驻军境外),李继迁都非常的乖,他不停地向宋廷请罪送礼,讨好宋朝的皇帝。李继隆的军威,还有宋朝拆毁夏州城的决心都明显把他吓怕了。
但不管怎样,宋朝没能如愿抓住李继迁。胜利了,但是局面已经恢复到了当年赵普送李继捧回西夏牵制李继迁之前的老样子。
这真的是胜利吗?
重心转向大西南,蜀川方面的王继恩成为焦点。他和副手曹习分两路合击成都,一路快速突破,行军途中顺手牵羊一样派出了几千人马去梓州援助张雍,结果二十余万起义军瞬间崩溃。
回到前面的那个问题,起义军的战斗力急剧下降,到底是出了什么事?毛病就出在最核心的那个人身上——李顺。
在历史评价中,由于他攻破了成都,建立了政权,人们普遍把他的成就定位在王小波之上。但是,纵观他的一生,他就是一支烟花,在绽放的最初的那一刹那,就已经散发出了所有的光芒和壮丽,在之后的所有时间里,都只是剩下来的空壳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