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所谓名相(第6/11页)

话说赵普的妹夫叫侯仁宝,是大家子弟,家有大第良田,生活悠闲自在。忽然有天想当官。好,赵普一句话,他当上了洛阳知府。美差啊,那可是大宋朝的西京。但是时光有限,转眼赵普倒台,卢多逊和赵光义的乐趣是一样的,他俩一合计,好,给这位妹夫一个好职位,直接把侯仁宝从洛阳派到了邕州,那可是秦岭之外,等于发配了!

从此苦日子没完没了,一连九年,侯仁宝连个探亲假都没有,更别谈调换职务,回到北方了。最后他连致仕辞职都不被允许,被逼无奈,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其难度之高,真让人瞠目结舌,他居然为了能回家,就算把国家扔上战场都在所不惜。

侯仁宝给皇帝上疏——陛下,交趾出兵变了,主帅被害,国乱可取,我想到京城当面向您汇报攻取的办法。

赵光义大喜,要知道交趾在五代时独立了,第一名将潘美征南汉的时候,就像王仁斌征后蜀时放过大理国一样,对交趾没理睬,让它继续独立。哥哥的遗憾,就是弟弟的事业,赵光义决定把交趾像吴越,漳、泉二州那样收归国有,于是马上派人召侯仁宝进京。

眼看侯仁宝的梦想就要实现了,他哪是想领兵打仗,他只是想找个机会回开封,然后就算在开封当街把腿摔断,都绝对不出城了。可是他贼,卢多逊是贼祖宗,一眼就看穿了里边的玄机。一句话就把侯仁宝的美梦砸得粉碎。

——陛下,召侯仁宝进京,消息就会泄露了。不如派他在岭南直接出兵,这样才能出其不意,一战成功。

赵光义一听大喜,爱卿你想得真周到,就这么办了!

于是当年的七月份,侯仁宝欲哭无泪,从驻地邕州领兵出征。朝廷也算对得起他,给他配备了兰州团练使孙全兴、宁州刺史刘澄等文武官僚,水陆并进征讨交趾。

战况简单点说,就是侯仁宝误国误己。一个从来没上过战场的文官,出身只是个公子哥,他懂什么军事?杀了一千多个交趾人,就开始盲目乐观,不等全军到齐,就严令进军。结果交趾人似乎怕了他了,他来就投降,他一高兴就受了降,结果受降大会上被交趾人一刀砍掉了事。

就这么简单,远征军主帅先死了,而且当时正是北半球最湿热的七、八月份,交趾地面上瘴疫流行,远征军严重水土不服,当地的转运使许仲宣当机立断,一面快马回京报告侯仁宝战死,一面直接宣布撤军。

他的理由很充分——如果等朝廷的命令,远征军就都得死光了(若俟报,则此数万人皆积尸于广野矣)。

就这样,征交趾失败了,朝廷里的党争第一次影响了宋朝的军事胜负。但在当时没人去想这个,一来交趾本是外快,抢过来是便宜,没抢到也不是损失;二来刚刚莫州大败,在动摇宋朝国都根本的危险面前,这样的小胜负实在没法吸引公众的眼球。

但是赵普心疼,那是妹夫,而且他老妹还健在,天天闹啊,换谁能受得了?但是很快,这件事就揭了过去,连赵普的老婆都不再提。其原因不是因为朝廷追封侯仁宝为工部侍郎,并且给他留下的两个儿子封官作为补偿,而是因为赵家有喜事了。

大喜,赵普的长子赵承宗要成亲了,女方是真正的皇亲国戚,是赵光义的姐姐燕国公主与归德节度使高怀德的女儿。赵家人高兴,这不仅是说结婚添人进口,而且代表着赵普老夫妻晚景终于不再凄凉,身边能有个照应人了。

这之前,赵承宗像侯仁宝一样,被迫到外地当官,在潭州做知府,和他姑夫一样回不了京城。可是与皇家结亲之后,一般来说可以留京工作,这样不管职位高低,最少是父子团圆,美满生活啊。

可是婚后不到一个月,卢多逊就上表要求赵承宗离京归任……他妈的!是可忍孰不可忍!赵普出离愤怒,你搞了我的妹夫还要再搞我儿子,一定要把我全家都弄死是不是?!

那好吧,不是你就是我,你死我活!

就在这时,赵光义突然宣召赵普上殿,要他帮忙“预防”叛乱。好极了,真是太好了……这就是为什么赵普明知风波恶,偏向深水行的原因。当年的第一权相根本就不是为了贪恋权位才选择回归,他要报复,要生存,要某某人死!

那么有个问题就得想想了——卢多逊为什么一定要恶搞赵普呢?他们真的有什么生死大仇,无法化解吗?

没有,没有任何证据能表明他们之间有过一丁点的私人恩怨。而在政见上,在官场上更谈不到冲突。一言以蔽之,当年的卢多逊根本就不配和赵普起冲突。

那么到底是因为什么?很简单,官场。

想要迅速冒升,必须得有三要素:一,功劳;二,资历;三,关系。这三样,卢多逊一样都没有。他当年只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凭着读书考试才进城当官的小家孩子而已。这样的人想冒头,注定得走险招,为人所不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