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身名俱泰——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第18/20页)

绿珠对后人的影响很大,无数文人墨客为之讽咏。晚唐杜牧所写的《金谷园》,是众多诗作之中最为出彩的一篇: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尤似坠楼人。

临刑东市,石崇看到潘安也被押赴刑场,和自己跪在一起,大为惊诧:“你怎么也来了?”

潘安笑道:“想不到当年那句‘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诗成一谶,竟应在了今天!”

是日,石崇与欧阳健、潘安皆被屠杀全族(潘安活下一个侄子、一个侄女)。石崇死时52岁,潘安也只有53岁。

八王之乱还是十三王之乱

301年正月,赵王伦篡位称帝。傻子皇帝司马衷被尊为太上皇,囚禁于金城。

赵王伦当皇帝了,其他的王爷们答应吗?答案是:不!于是,乱哄哄的讨伐混战就开始了——确实比较乱,光是这么多“司马”就会把人看昏。笔者尝试简单说一下。

赵王司马伦当了不不到两个月的皇帝,齐王司马冏就联合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常山王司马乂等人,外加其他一些将领,共同起兵讨伐赵王司马伦和孙秀。很快,这几位王爷的军队就打败了赵王司马伦。司马伦见状,只好舍车保帅——杀了孙秀请罪,然后逃到乡下。

四月九日,司马衷重新坐上帝位,下令捕杀司马伦。司马伦被迫饮下金屑酒,然后心感羞愧,用手帕盖到脸上,连说:“孙秀害我、孙秀害我!”怅然死去。赵王司马伦是“八王之乱”中死掉的第三位王爷,从300年四月诛杀贾南风,到301年四月服毒自尽,当权刚刚一年,还顺便当了不到三个月的皇帝。

接下来,就更乱了。先是齐王司马冏掌控朝局,转眼到302年,司马颙、司马颖和司马乂起兵造反,齐王司马冏被杀——这是第四位死去的王爷。

接着是常山王司马乂。他学前人“挟天子以令诸侯”,把傻皇帝司马衷带在军中,妄图借此控制其他人,但是又被东海王司马越偷袭得逞。后来河间王司马颙的部将张方,竟残忍地将司马乂用火烤死。司马乂死时才27岁——八王之中,他是第五位死去的。

再接着,成都王司马颖把持大权,经过一番搏斗,又被河间王司马颙打败。司马颙主政没多久,又被东海王司马越打败。

306年十一月,东海王司马越用“毒面饼”毒死了傻子皇帝司马衷。皇太弟司马炽即位,是为晋怀帝,改元永嘉。没多久,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双双被杀。

自此,从291年到306年,整整16年,这场晋王室骨肉之间的血腥屠杀,总算落下帷幕,东海王司马越成为最后的大赢家。

这场内斗大屠杀,造成了莫大的灾难,据统计,因战乱而死的老百姓就多达二三十万,而司马氏家原本兴旺的诸多王爷们,也死得差不多了。

这场内斗,史称“八王之乱”,所谓的八王,指的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以及东海王司马越。事实上,死的王爷们远不止这个数,仅在此期间执掌过朝政大权的,就有十三个。只是上面所说的八位,恰好都在《晋书·列传二十九》这同一卷中。所以柏杨先生在其著作《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中就写作“十三王之乱”。本书谨按传统说法,依旧称为“八王之乱”。

永嘉之难

东海王司马越成为八王之乱的最后赢家,他执政后,飞扬跋扈,蛮横专权,处处违背皇帝旨意,朝野上下,无不对他愤恨有加。晋怀帝司马炽可不是傻子,他也时刻准备反击,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权力。

晋王朝这儿正乱成一锅粥呢,北方的少数民族们,却乘机起事。

在八王之乱的混战中,为了增加自己的力量,王爷们曾借助外援,利用过匈奴、鲜卑、乌桓、羌等少数民族的军马助战。其结果,就是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势力。

八王之乱结束前两年(304年),匈奴首领刘渊就已经叛晋独立,自称汉王;氐人李雄雄踞蜀川,自称成都王。这两位的独立,就标志着历史上著名的“五胡乱华”7拉开了序幕。

晋王室无暇外顾,少数民族政权纷纷自立,并发兵攻打晋朝,晋朝军队节节败退,即便如此,朝廷上下还都在争权夺势之中。

310年,少数民族将领石勒、王弥等进逼洛阳,危险在即,大玄学家、名声卓著的王衍,被任都督征讨诸军事,迁太尉,希望他能站出来对抗敌军。

这年十一月,东海王司马越为保存自己的实力,以“南攻石勒”为名,率重臣及军士四万撤出洛阳,出屯项城(今河南沈丘),把晋怀帝司马炽和少量的军队留在洛阳,这摆明了是要给自己留后路了,王衍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