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杨震向东汉腐败“亮剑”(第7/8页)

可杨震不惧,在调任太尉之后继续“亮剑”,此时是东汉延光二年(公元123年),对大汉王朝来说,这是四面边声连角起的一年:四川有越族造反,东北有鲜卑族进犯,河西走廊有羌族叛乱,中国南北再次烽烟四起。杨震身为“国防部长”,自然尽心竭力御敌,可要打仗,边关的军饷却还拖欠着,粮食也送不上去,四下告急的文书雪片一般飞进京城,钱呢?全给“挖了国家墙脚了”。

为国家大事计,杨震一边竭力调度,一边继续“亮剑”——开骂!这次他更狠,拉了一长串进攻目标:江京、李闰、王圣、伯荣……挨个指着鼻子骂,从“挖国家墙脚”到“淫乱宫廷”,做的恶事一件一件数,顺便大逆不道了一把,把汉安帝也骂了一通,说你要再这样下去,老百姓就该造反了!你自己好好想想吧(力尽则怨,财尽则叛,望陛下度之)!

汉安帝当然不会“好好想想”,相反气得暴跳如雷,但慑于杨震的威望,终不敢拿他怎么样。杨震骂痛快了,继续忙活前线的战事,他和大司农胡广密切配合,筹到一笔钱粮,总算可以解燃眉之急了。

但是老谋深算的李闰们却发现,杨震,已经没多少好日子了。

因为杨震第一次开骂的时候,朝廷里还有几个帮腔的,而后杨震越骂越多,帮腔的却越来越少,到最近这次,连他的学生也不敢说话了。官场上就是这么世态炎凉,杨震,也注定要死在这世态炎凉上。

扳倒杨震的机会已经出现了,就在这笔杨震刚刚筹措到的钱粮上。

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初,李闰再次以汉安帝的名义下诏,命大司农胡广挪用这笔钱粮为自己修造住宅。胡广软弱不敢抗命,到手的军费飞了,杨震闻讯暴怒,又写了一篇怒气冲天的奏折,这似乎是之前固定的剧本了。但当杨震急匆匆地把奏折送到汉安帝手里时,他才发现:这次真的不一样。

因为杨震刚把奏折交给汉安帝,汉安帝就哼了一声,看都不看随手扔在地上,继而拂袖而去。杨震登时傻了:耻辱!彻头彻尾的耻辱。他明白,自己已经完全失去了汉安帝的信任,下狱获罪甚至横遭身死,都很可能是明天的事。

杨震不争了,他回到家里闭门谢客,甚至几天不上朝,在想什么没人知道,但面对阴影重重的“腐败联盟”,这个“亮剑”了一辈子的“剑客”,人生里第一次累了:心灰意冷,身心俱疲。

直到一个人的死。

这个人叫赵腾,和杨震根本不认识,他没读过多少书,更没做过什么官,只是一个河间府的平头百姓。但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在杨震闭门谢客期间,竟然勇敢上书批评朝政,怒斥李闰们误国,慷慨激昂之词,连杨震读了都汗颜。

这番勇敢当然换不回好下场。汉安帝听后非常不爽,顺带着把对杨震的不爽也发到他头上,然后下狱,论罪。杨震闻讯后挺身而出,竭力营救,却是火上浇油,原本赵腾判了个“秋决”(秋后问斩),杨震一营救,变成了“立斩”。

赵腾很勇敢,一路上不停地骂,刑场上冲着李闰骂,人头落地的时候,一双虎目直瞪着众宦官们,胆小的,竟吓得失声尖叫起来。

那些时日里,杨震一直闭门谢客,对家人说的最多的是一句话:我不如他啊,我不如他啊。反反复复。

很不幸的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句话很快传到了李闰们的耳朵里,成了压垮杨震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杨震不知道这些,他正在筹谋着做最后一搏,一辈子“阳谋”的他,这次终于准备玩一次阴谋了:看似得宠的李闰们,其实有一个天大的漏洞,他们“挖国家墙脚”都是假传圣旨的,虽然汉安帝不会在乎他们糟蹋了多少钱,但有一样东西是不能不在乎的——-权力。

所以杨震抖擞精神,一边闭门谢客,一边开始整李闰们的黑材料了,这黑材料有多少用不好说,但总算,这是最后的机会。

可这最后的机会已经晚了。

因为此时汉安帝正在山东出巡,李闰们就陪护在身边,近水楼台先得月,外带攥着杨震的“小辫子”,正是最好的“下药”机会。所以拿出当年糟践邓太后的本事来,这次糟践杨震:皇上您听说了吗?自从那个赵腾伏法后,杨震很不高兴,天天在家哀叹,他现在是太尉,手中掌握兵权,万一搞出点什么事情来……

摸住帝王心脉,先发制人,局面,已经无可挽救了。

这次,汉安帝难得“效率”了一回,李闰“下药”后的当晚,下令快马800里加急返京,当场撤掉杨震太尉一职,并立刻遣返回原籍。杨震一家还在睡梦中,就被如狼似虎的官差强行塞进马车,然后火速开拔。杨震悲恸万分,甚至来不及悲恸,一家人被催命似地往老家赶。晨光熹微时,他们已经走出了洛阳地界,来到了一个地方:陕西华阴夕阳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