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太祖、太宗(下)(第13/13页)

阿济格与多尔衮相较,明昧相距太远。清初以多尔衮入关,即是天佑。至天下稍定,八固山之不能集权中央,又不无因摄政之故。冲主与强藩,形成离立;若英王亦有睿王意识,当睿王之丧,奔赴急难,扶植两白旗,为两旗之人所倚赖,则袭摄政之威、挟三旗(两白正蓝)之力,中立之两红旗不致立异(按:正红满达海;镶红罗洛浑为岳托之子),怀忿之镶蓝旗不敢寻仇(按:指济尔哈朗为多尔衮排挤成仇),世祖虽欲收权,尚恐大费周折。乃又英王自效驱除,郑王乘机报复,先散四旗之互助,再挟天子以临之,英王既除,睿豫两王仅有藐孤,登时得祸。一举而定四旗,大权悉归皇室,此所谓天相之矣!

多尔衮自追尊为"义宗成皇帝"至"追诏其罪",不过一个月的辰光。他所得的罪过是"削爵"、"黜宗室籍"、"财产入官"、"其嗣子多尔博给倍亲王多尼"。所谓"黜宗室籍",即由"黄带子"变为"红带子",若非后来复封,则官文书上的记载,应为"觉罗多尔衮";嗣子多尔博本为多铎幼子,"给倍亲王多尼"亦即归宗,由其胞兄抚养,后来恩封多罗贝勒,则为推其生父之恩,与多尔衮无关。

细考史籍,顺康之间对多尔衮的处置,比见诸上谕者要严厉得多;即以上述四款处分而言,最重的是令多尔博归宗,乃绝多尔衮之后。据乾隆三十八年二月上谕:"今其后嗣废绝,而茔域之在东直门外者,岁久益就榛芜,亦堪悯恻,着交内务府派员往视缮葺,仍为量植松楸,并准其近支王公等,以时祭扫。"可知自顺治八年至乾隆三十七年这一百二十年间,多尔衮的近支亲属去扫他的墓都是不准的。康熙仁厚,每不念旧恶而喜与人为善,独于多尔衮深恶痛绝,略无矜恤之意,可知其隐痛所在。

走笔至此,回头再说"太后下嫁"。据《清列朝后妃传稿》,在世祖即位后,对孝端的记载是:

顺治六年四月后崩……帝率诸王文武俱成礼,典仪遵定制,与文皇帝同。

此表示多尔衮视孝端为太宗的皇后。但对孝庄的记载是:

世祖践阼,尊为皇太后。

可知在多尔衮未死以前,孝庄并无称号。及至多尔衮获罪,世祖亲政,方上尊号为"昭圣慈寿皇太后",并有正式尊封的册文。于此我们不妨作一假定:孝庄虽无下嫁多尔衮之实,而多尔衮似有称帝以后以孝庄为后的打算。他之如何称帝,是件很值得研究的事;照我的看法,他不至于废世祖而代之,最可能的途径是由"皇父"变为"太上皇帝",而以孝庄为"太上皇后"。果然如此,则为历史上空前亦可能是绝后的创例。

推论至此,张苍水的那两首"建夷宫词",未可视之为丑诋敌国的谰言,其中自有若干事实存在。如结句"椒寝梦回云雨散,错将虾子作龙儿",前一句则"身到皇宫内院",多尔衮秽乱宫闱,原为当时朝廷所自承;后一句乃指以多铎之子多尔博为嗣,满洲话称侍卫为"虾",广义而言,御前行走的"领侍卫内大臣"亦为"虾",此指多铎而言,意谓多尔衮若娶孝庄,则顺治子随母嫁,自为"龙儿",不必以多尔博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