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家的风度(第2/3页)
有风度的运动家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运动会要举行宣誓,义即在此。临阵脱逃,半途而废,都不是运动家所应有的。“任重而道远”和“贯彻始终”的精神,应由运动家表现,所以赛跑落后,无希望得奖,还要努力跑到的人,乃是有毅力的人。大家鼓励之不暇,绝不能有中国运动场上习见的“喝倒彩”。
“橘移淮北化为枳。”许多西洋东西到中国来会变质,运动也不例外。运动风气在中国开始不过三四十年,较盛不过近十几年,这种风气对于青年的健康与体力,很有帮助,只可惜他还没有超过学校青年的范围。但是运动的精神,在中国不只没有发达,且常不被了解,甚至于被误解。比球的时候,看准对方的健将,设法将其先行踢伤,再图一逞。输了以后不服输,说是评判员不公,乃蜂拥殴打。这种事虽逐渐减少,也时不绝闻。我记得民国初年上海有某某两大学因比球而成了“世仇”。其中有一位校长是讲国学的老先生,修养很好,只当比球的时候,火气特盛:本校球队在他处开始比赛的时候,他就拿一张椅子,坐在电话旁边(那时候还没有办公桌上的话机),派人在球场附近不断地用电话来报告。电话里说是胜了一球,他独自笑不可抑;说是输了一球,他就痛哭流涕。两校学生都于开赛以前,各自身边藏着“呜呼某校”的小旗;对方一经失败,就把这小旗抽出来狂叫;己方失败,则垂头丧气,仍然暗地里带着这不争气的小旗归来。若是对方来本校比赛失败后,则以爆竹和军乐队讽刺似的送他们出去。若是对方胜了,则送以愤恨嫉妒的嘶声。双方都如此,没有例外。运动演变至此,运动的精神扫地已尽了。
运动职业化的风气,在欧美也有,教育家常加批评,引为深戒。这风气在美国较盛。如棒球专家鲁斯(Babe Ruth)竟成为全国一个大人物(Big man)。大学里的球类教师薪水之高,超过任何教授;这薪水往往是由入场券收入或毕业同学会捐款支付的。这种在西洋正待纠正的现象,却很容易的传染到中国来。以前有过学校长期豢养几个球员,这就是最初的“选手制”。球员在饭厅里有特别的餐桌和饭菜。有一个“运动家”接连留了六年级,也不会照章开除,因他能“为校争光”!后来这位留级六次的“运动家”沦落到上海跑马厅做马师,骑了马供人做香槟赌博。这是必然的结果。这不但丧失了运动的意义,并且丧失了整个的教育意义,这与西班牙斗牛有何分别?
试问这种风气和训练,带到政治社会里来,是什么影响?我不说中国政治社会里暗中倾轧,愤恨妒忌的现象,是这萌芽时期的运动所造成的,这是很不公平的话。我们更不可因噎废食。我举出这些不幸的例子,是希望大家一同来纠正错误的观念,积极的从运动场上来培养民族的政治道德!
国难发生以后,有些人或是从“国粹”的观点上,或是从“经济”的观点上,反对近代式的运动,尽力提倡“国术”。“现在学校里的运动,太费钱了,太贵族化了,不如打打拳吧”,这类的话常常听见,但是我不敢赞同。何则,因为中国的拳术,根本与近代运动的精神相违反,与国家要走上的近代化道路相背驰。我承认中国拳术可以锻炼身体,很有用处。年龄较大或身体稍弱的人不能作剧烈运动,打一套太极拳,活动活动筋骨和血脉,很可增进健康,自然无所用其反对。若是要把拳术提倡得成为国民普遍体育训练,就有问题,因为它是缺少群性的,它是个人的运动。至多不过打“对子”,玩“推手”。我幼年看过不少的技击小说,知道许多“江湖大侠”之所以取胜,全在于“暗算”。打擂台的时候,常是乘人不备,一个“飞脚”,踢碎了对方的护心镜,又是两脚,结果了对方的性命。外国的拳师打擂台,也是野蛮的举动,我断不赞成。但是人家把对方打倒以后,就应立即停止,让裁判者连数十下,到第十下还爬不起来的时候,就算输了。断无打倒以后,还在小肚子上加踢一脚之理。中国技击小说上,据我所记得的,恐怕只有一人还有点运动家的风度,这就是施公案里的白面狻猊甘亮。甘亮金镖的技术好极了,百发百中,所以他镖上有三个小铃,刻上自己的名字,表示我打你一镖,还让你先知道。做小说的人也很提倡他,说他这光明的态度,使他后来成为地仙。至于所谓“内功”“柔道”的拳术呢?除了它炼气等等神秘的一套不说,它的基本精神是阴柔。它给你的基本观念,就是如何趋避,如何取巧,不要你有攻击精神,而教你如何使对方的力量落空。它也有一套理论,近似黄老哲学。但是请问这种理论,适合于养成刚强进取的群性青年吗?还有一层,中国技击的精神,是与近代建军运动不相合的。近代化的军队,要相信科学武器的能力,要注重各方面配合协调的运动,哪有教人独自盘旋作势之理?自从喜峰口黑夜摸营的动作有些斩获以后,于是许多鼓词式的作家,拼命提倡大刀队,仿佛大刀队可以打飞机、挡大炮。流风所及,火车站上也常看见有人拿了大刀在飞舞。这风气带不少的危险性,可使许多人回到“铁布衫”“义和拳”的观念上去。这几年来对敌抗战的血的教训,我想应当把这种反时代的观念打破了吧!有次我们在重庆商量夏令营课程,陈辞修将军把“国术”一项勾去。当时他说:“国家要建军,这个科目的性质是与它不相容的。”我认为这是合于近代精神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