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传(第3/5页)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号友三,著名诗人、学者、民主人士。生于湖北黄冈浠水。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对上古神话及《楚辞》、《周易》、《诗经》等有深入的研究。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被暗杀的李公朴的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被暗杀。著有《冬夜草儿评论》、《红烛》(诗集)、《死水》(诗集)、《楚辞补校》、《神话与诗》等,著名的《七子之歌》亦是他的作品。

张荫麟(1905~1942),自号素痴,广东东莞人,十六岁考入清华学堂,十八岁发表《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批评梁启超而得到梁启超的激赏。1929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习哲学和社会学,四年后回国,任教于清华,兼授哲学、历史两系。包括梁任公、贺麟、吴晗在内的学界人物,无一例外地称赏他为不可多得的史学天才。熊十力说:“张荫麟先生,史学家也,亦哲学家也。其宏博之思,蕴诸中而尚未及阐发者,吾固无从深悉。然其为学,规模宏远,不守一家言,则时贤之所夙推而共誉也。”

任白涛(1890~1952),河南南阳人,新闻学家。1916年东渡日本,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参加日本新闻学会,与周恩来相识,友谊甚笃。1920年回国,出版《应用新闻学》,创设中国新闻学社,1937年完成《综合新闻学》一书。1952年,周恩来电邀其赴京工作,不幸突患中风,8月31日病逝。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祖籍浙江绍兴。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教育家。1898年生于江苏海州。1916年考取北京大学,就读北京大学时,是新潮社的创社成员,参与五四运动,亦曾参加平民教育演讲团。1920年,朱自清提前一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其后五六年之间,任教七所中学。27岁时,在俞平伯介绍下,进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教书。1931年公费游历欧洲,在伦敦修读英国文学和语言学,次年回国。1948年,患严重的胃病。6月18日,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8月12日,因胃穿孔去世。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与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号称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连接中西美学的大家,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金石学、甲骨文、考古学等领域成就卓著。王国维精通英文、德文、日文,在研究宋元戏曲方面独树一帜,是用西方文学原理批评中国旧文学的第一人。时人誉之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陈寅恪认为王国维的学术成就“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1927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

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号左盦,江苏仪征人。1902年中举,1903年在上海结识章太炎、蔡元培等人,并改名光汉,加入反清宣传。1917年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古文学、“三礼”、《尚书》和训诂学,兼职北京大学附设的国史编纂处。1919年1月,与黄侃、朱希祖、马叙伦、梁漱溟等成立“国故月刊社”,成为国粹派。1919年11月20日因肺结核病逝于北京,年仅36岁。

赵元任(1892~1982),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天津。1929年6月底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文学系讲师,授“音韵学”等课程。1938年起在美国任教。他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主要著作有《国语新诗韵》、《现代吴语的研究》,歌集有《新诗歌集》、《儿童节歌曲集》等。

周昌寿(1888~1950),物理学翻译家、教育家。毕生致力于物理学著作的编译工作,译述甚丰,是早期向国内介绍量子论和相对论等物理学新成就的学者。参与物理学名词术语的统一工作,编写了系统的中学物理和大学普通物理教材,影响和培育了几代物理人才。

丰子恺(1898~1975),原名润,又名仁,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浙江崇德(今嘉兴桐乡市崇福镇)人,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新文化运动音乐艺术方面的重要启蒙者。师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深受其佛学思想影响,以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其漫画风格独树一帜,流传极广。丰子恺皈依佛门后与弘一法师共同创作的《护生画集》,是一部倡导戒杀护生思想的佛教奇书。代表作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