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5苏维埃联盟最后的日子(第7/7页)

我认为,对戈尔巴乔夫本人及其活动的最真实的评价,可以从戈尔巴乔夫多年的顾问和助手的文章或描述中窥见一斑。阿纳托利·切尔尼亚耶夫曾表示过,戈尔巴乔夫明白,像苏联这样的兵营式社会,需要有人"指挥"进行变革。"于是他便来指挥,最初的三年他试图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改变社会,直到1987年他才开始怀疑这条路线。1987年夏天,他在克里木对我说:'阿纳托利,你知道吗……我将走得很远,很远,没有人知道我会走多远。'然而到了1988年,他所启动的改革进程竟然超出了他的设想,他已无力控制被他所解放的社会及知识分子力量,他没有任何神奇超凡的想法,只是强迫这个系统运转,而对系统本身他却从来不曾怀疑过。他也希望推陈出新,但是他自己都不清楚,如何建立这种'全新的状态'。曾有过朦胧的希望,但这只是过眼云烟。戈尔巴乔夫不具备'伟人'的个人品质,但他却从事着一个伟大的事业,从历史角度来看,也许这更为重要。"沙赫纳扎罗夫曾写道:"戈尔巴乔夫太急于求成,他甚至过分地急于着手改革,而这种改革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应当着手进行。苏联解体是世界性的悲剧,但它并不是民主化突飞猛进的结果,而是这个进程整整晚了二十多年。这个体系已承受不了如此重压,已经开始出现瓦解的迹象,于是它便很容易地成为敌对的社会和政治力量的牺牲品。"①安德烈·格拉乔夫则认为,戈尔巴乔夫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他只是发挥核反应堆中的燃料棒作用,而这个核反应堆正是由他本人在俄罗斯挑起的新一轮的混乱。当他不再积极地发挥燃料棒的作用时,他也就完成了他的绝大部分使命。事情主要在于,戈尔巴乔夫并不知道,历史想要什么,历史最终将他本人、他的国家以及他所进行的改革带向何方。"应该补充一点,戈尔巴乔夫不仅不知道历史要什么,而且也不知道他自己到底要什么。他的观点总是模糊不清,表述不明。戈尔巴乔夫惨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虽然戈尔巴乔夫得到了大部分知识分子的支持,当然这种支持也是有条件的,但他从来没有得到过人民大众的支持。如果没有人民的支持,那么如何建立一个真正民主的社会呢?

①《真理报》,1991年11月12日。

②切尔尼亚耶夫:《和戈尔巴乔夫在一起的六年》,第499页。

③安德烈·格拉乔夫:《戈尔巴乔夫》,第408页。

④1991年12月7日《俄罗斯报》。

⑤弗·巴·伊萨科夫:《肢解》,莫斯科,1998,第84页。

⑥戈尔巴乔夫:《生活和改革》,第595~601页;叶利钦:《总统手记》,第143~153页。

⑦弗·巴·伊萨科夫:《肢解》,第87~89页。

⑧同注②,第87~89页。

⑨弗·巴·伊萨科夫:《肢解》,第89页。

⑩《独立报》,1996年12月10日。

⑾《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人民代表大会通报》1991年第51期,第1798页。

⑿《俄罗斯报》,1991年12月10日。

⒀弗·巴·伊萨科夫:《肢解》,第96页。

⒁《国外》1992年第2期,第7~8页。

⒂旧俄时富商家喜庆时请他们出席,以装门面。--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