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大收藏家(第2/4页)
除了争取到辛格遗赠的藏品,赛克勒还收获了另外一项成就,从自己的捐赠活动中获得了额外的好处,尽管不那么显而易见。高居翰曾讽刺挖苦地指出:几十年来,“赛克勒善于用藏品和金钱捉弄人,尽人皆知。他先是吊起各大机构的胃口,之后再把捐赠施舍他处。曾经有一段时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远东部的库房里出现过一块‘赛克勒飞地’,由赛克勒任用的研究员管理,未经那位女研究员同意,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本馆研究员不能越雷池一步。在美国各大博物馆的历史上,那种情况前所未闻。到了最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还是鸡飞蛋打两手空”。
对此,似乎有两点相关解释:首先,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并不缺少适宜展出的藏品;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作为美国联邦政府首批资助的艺术博物馆,自1923年开馆以来,弗利尔美术馆一直难以为继,原因是该馆捐赠者的条件过于苛刻:它不能出借藏品,也不能借馆外藏品来馆展出。实际上,与狄更斯的《远大前程》中郝维辛小姐那栋老宅一样,弗利尔美术馆自身,已被时间冻结了。“如果没有赛克勒先生决定性的再次捐赠,”精明的记者苏伦·梅丽仙评论道,“华盛顿国家广场与赛克勒博物馆相邻的弗利尔美术馆(为遵守建筑高度限制,该馆建于地下),或已成为一家死水一滩的学术机构。”那种情况并未出现。2002年12月,在华盛顿举办了纪念赛克勒博物馆成立25周年的盛会,由赛克勒的遗孀、出生于英国的吉莉安·赛克勒女爵主持。对于赛克勒博物馆与弗利尔美术馆不同寻常的机构“联姻”,时任馆长朱利安·拉比做过如下评论:“它们是两栋截然不同、各具特色的建筑。一个堪称宁静殿堂;而赛克勒博物馆,则需要更具活力,更富于创新和冒险精神。我想要的是反差,反对千篇一律的风格。”纪念活动筹集了100万美元。用梅丽仙的话说,那对双胞胎博物馆,有待成为“西方世界的亚洲艺术中心,而亚洲艺术已融入(一种)活生生的文化”。
上述一切,均指向3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赛克勒医生如何获得征集藏品所需的财富?他为何转而收藏难以捉摸的中国艺术?有何目的?美国联邦政府资助赛克勒艺术博物馆,对美国纳税人来说,他们从中得到的益处公平合理吗?
关于第一个问题。由于新发现、人口老龄化、公共和个人健康保险,以及铺天盖地的广告,特别是电视广告,美国的卫生保健支出急剧增长。赛克勒与弟弟莫蒂默和雷蒙德一样,都对那种状况推波助澜,并从中大受其益。人们普遍认为,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卫生保健总额方面,美国均在世界上遥遥领先。此外,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成药已被视为治疗抑郁症和其他精神疾病的有效药物。作为医药工业投资者,赛克勒兄弟三人,成了医药行业总体上涨和二次增长中的弄潮儿。对赛克勒来说,他的战斗精神,也助推了自家弟兄的崛起。
赛克勒三兄弟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他们的父亲艾萨克从当今乌克兰移居美国,开办了一家杂货店。母亲苏菲出生于波兰。赛克勒在一家医药广告代理公司打工,自筹学费在纽约大学医学院学医。后来,赛克勒成了那家公司的所有者。他的两个弟弟,也因此步兄长后尘,踏上了医学道路。
当时,经过多年医药生意实践,赛克勒练就了讨价还价和推销的能力。他出版期刊,资助学术研究。1952年,赛克勒三兄弟同时任职于克里德莫尔州立精神病医院,他们共同收购控制了普渡·弗雷德里克公司。那是一家陷入困境的制药厂,位于格林威治村。后来,该制药厂变成了普渡制药公司,生产泻药(番泻叶)、滴耳剂(耵聍软化剂)、防腐剂(必妥碘)等。赛克勒去世后,该公司还生产奥施康定,一种备受争议的麻醉止痛药。作为生物精神病学的开创性人物,赛克勒医生获得了广泛肯定。他与兄弟和其他人合作,共同发表了140篇研究论文,主要研究身体机能如何影响精神疾病。1987年,《纽约时报》资深艺术评论员格蕾丝·格卢克,在该报刊登了赛克勒的讣告,对赛克勒在精神病研究和其他领域取得的成就,给予了正面肯定。此外,她还写道:“赛克勒首先使用超声波进行医学诊断,在他开展的其他开拓性活动中,包括确定组织胺属于一种激素,呼吁人们关注受体部位的重要性等,对当今医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上述一切都值得一提。但是赛克勒医生在医学之外取得的最杰出成就,当时只被寥寥数语一笔带过。在赛克勒收藏生涯的关键时刻,他设法以智取胜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比该馆馆长、高级管理人员、研究员和律师们技高一筹。在那场令人激动的竞争中,赛克勒把胜利奖杯握在了自己手中。在此,我们先梳理一下赛克勒的背景情况。亚瑟·赛克勒之所以有别于弟弟,在于他关注中国艺术品。赛克勒曾在纽约大学和库伯联盟学院学习艺术史(该院直到最近仍免收学费)。自20世纪40年代起,赛克勒开始收藏艺术品。他的收藏兴趣广泛,涵盖了前文艺复兴时期、后印象派作品和当代美国艺术。如赛克勒后来所讲,当时,他在某个家具店,偶遇了一张设计典雅的明代桌子以及其他精美绝伦的器物。“1950年的美好一天,我与一些中国陶瓷和明式家具不期而遇。我的人生从此改弦易辙。我意识到,中国艺术是一个尚未被人普遍欣赏或理解的审美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