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敌人,是亡灵!(第6/6页)
至于如何制造伏击秦军的借口,那就太容易了。只要秦军在丧期穿过晋国出境远征,那就是无礼。试问,连周都知道秦军过境,晋国又怎会不知?如果晋国知道,为何一开始不阻止秦军?晋国、郑国恐怕都已做好准备,只待秦军袭郑不下,便可在回程中伏击。这就是蹇叔和百里奚之所以断定秦军必败于郩阨的原因。
换句话说,只要秦穆公决定出兵东征,晋国就已经胜利在握了。
还有一个证据,从秦军的全军覆没就可以看出。一般的战争,通常结局是有死有伤有俘。能够让对方的军队无一生还,基本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晋国从一开始就计划打一场歼灭战,要把秦军全部杀光,来彻底伤害秦国的元气。
但是,这样的说法还有一个疑点。如果百里奚跟蹇叔明知此事,为何不明白告诉秦穆公呢?因为他们没有证据。事实上他们尝试劝阻过了,可是穆公不听,因为过去一连串的成功,让穆公越来越自信,他不想再样样听别人的指导了。军前哭泣,正是二老最后劝阻秦军的努力。但从穆公的愤怒反应来看,他已经不再信赖他们了。
对于已经不相信你的人,再劝,有用吗?
在这一刻,穆公的情感和欲望已经盖过了他的理智。此时的他,眼中只看到了侥幸的成功,却不愿去想可能的失败。《易经》解释“亢龙有悔”说:“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所以才会“动而有悔”。即使你是龙,这样做都得有悔!
所以如同我在《秦始皇:诈与力的极致》一书中所说,历史告诉我们,想要成功,就一定要时时把理智放在感情之上。我曾以秦始皇为例说过,历史上一个人会上当,往往不是因为他笨,而是因为他贪,这就叫“欲令智昏”。秦穆公正是因为无法抑制自己入主中原的贪念,不听百里奚跟蹇叔的忠告,最后才会上了这个大当。两位老臣最后的哭泣,难道不也是为了自己多年的心血即将毁于一旦而痛哭吗?
我也曾说过,兵法之要义就是“忍”和“先”,黄石公教给张良的正是这两点。只有“一忍到底”,才能让人失去防备;而出乎对方意料,就是“绝对的先”。晋文公用自己的死,来让秦穆公失去防备,这不只是“忍到底”,根本就是“忍到死”啊!正因做到这个地步,才能出乎秦穆公的意料,才能一举消灭秦军。
重耳啊,怪不得孔子说你“谲而不正”,在这个战乱的时代,你真是当世人杰!
读懂这场战争后,不禁令人感到毛骨悚然。秦穆公和晋文公都是志在天下的英雄人物,却不幸生在同一个时代,雄踞相邻的两个国家。这对翁婿彼此算计防备多少年,最后晋文公用自己的死来设下陷阱,终于狠狠地击败了秦穆公。
穆公和那些在殽阨牺牲的无数秦军将士啊,你们大概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竟然是败在一个亡灵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