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时间不多了(第3/4页)
诸葛恪相信了这样的说法。因为他收到了张特晋献的全城土地人口册籍,诸葛恪从中看到了对方的诚意。
只是很快,诸葛恪就后悔了。
后悔自己的轻率。
因为张特根本没有投降的打算,他只是用上了缓兵之计,在哄退吴兵后,连夜拆除城中房屋,以修补城破之处。
于是,新城又变成了钢铁长城。
接下来是可忍孰不可忍的事发生了——张特登城骂了这样一句话:“吾城中尚有半年之粮,岂肯降吴狗耶!尽战无妨!”
诸葛恪摇了摇头,为张特的没有修养。骂人不要带脏字嘛。什么吴狗都骂出来,真是太难听了,一点没有文明之师的样子。
但自此胜负易手。吴兵久攻新城不下,最后只得仓皇南归。新城守军趁机掩杀,再加上其他魏军卷土重来,一路追杀归心似箭的吴军,诸葛恪最后竟落得个大败而归的下场。
诸葛恪的人生也从此走向大败。
在很多人的一生中,一场胜利可以改变他的归宿,一场失败也可以改变他的归宿。就像此时的诸葛恪。
因为他失去了吴主孙亮的信任。最主要的,他招致了孙峻的嫉妒和算计。孙峻是孙坚弟弟孙静的曾孙,说起来也是宗室子弟。诸葛恪位高权重时,他隐忍一旁。现在诸葛恪大败而归,孙峻便要有所作为了。
他要取而代之,让吴国的权力中枢,重回孙姓人手中。
所以诸葛恪的死便不可避免了。
和许多庸常的故事情节一样,诸葛恪死于一场鸿门宴。做托的人是吴主孙亮,动刀子的自然是孙峻。孙峻手起刀落,杀了诸葛恪,吴主孙亮便封孙峻为丞相、大将军、富春侯,总督东吴军事。自此东吴权柄尽归孙峻。没有人知道这样的人事变迁究竟意味着什么,但毫无疑问,诸葛恪生前安排的吴蜀两面夹击魏国的计划已经玩完了。
人生事,计划不如变化快。一个人的生死都在转瞬之间,更何况人脑子里的想法了。这是三国史上的经验教训之一。
世事残酷得要死
那边,姜维在成都接得诸葛恪书,说相助伐魏事,便起兵二十万,于蜀汉延熙十六年秋,出阳平关伐魏。
这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结果,蜀国在诸葛恪人头落地,吴国政局动荡时出兵魏国,毫无疑问是胜算渺茫,但姜维一颗求胜之心,却依然如昨。
并且真胜了。在铁笼山后,姜维令蜀兵用木牛流马搬运粮草,山寨诸葛亮当年木牛流马破魏军之计,引诱司马昭上钩。
司马昭果然上钩了,一如他父亲司马懿当年的蠢蠢欲动。他令魏兵抢夺蜀兵遗弃在铁笼山上的粮草,谁知蜀军却杀了个回马枪,不仅粮草未得,很多魏兵还赔上了身家性命。
最要命的是司马昭本人也被困在铁笼山上无法突围,生死悬于一线。
生死悬于一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死,也意味着生,同时意味着司马昭在这样的生死格局当中已无能为力。
他必须靠外力来解救他。
有一个人果然率兵来救他了。
迷当大王。
迷当大王是羌人领袖,在此次作战中是姜维的同盟军,负责攻打郭淮、陈泰据守的南安城。
从表面上看,迷当大王救司马昭是一件脑子进水的事情,可陈泰以为,这个世界上天天有人脑子进水,关键是得有人给他放水。与此同时他要足够地傻,允许污水流进自己的脑子。
这是脑子进水的两个前提条件,很遗憾,在迷当大王身上,这两个前提条件同时具备了。因为陈泰引了五千兵,找到他后泪流满面地说,郭淮这个鸟人妄自尊大,常有杀他之心,所以他想投降迷当大王。对了,陈泰熟知郭淮军中的虚实,今夜愿联合羌军前去劫寨,如兵到魏寨,自有内应,如此便可成功。
这个计谋事实上也是个脑子进水的计谋。一般稍有常识的人都不会相信,至少会抱持谨慎的态度对待它,迷当大王却深信不疑。这似乎是一个深度脑子进水者对浅度脑子进水者的致意或者说膜拜,否则无法解释迷当大王接下来的所作所为。
他率兵出击了。
他被捕了。
他叛变了,答应做一个潜伏者,伺机有所作为。
至此,司马昭的一线生机开始显现。因为迷当大王日夜兼程地赶来救他了。他出卖了自己的忠诚,以一个同盟军首领的身份叫开了蜀寨大门,从而直面姜维,让姜维几乎水到渠成的胜利功亏一篑。
姜维这才知道,最熟悉的人最陌生。最大的伤害往往来自最亲近的人。
如果你不加防备的话。
所以做人不要太老实,做人要有小心眼。只是上述种种感悟都来自于惨痛的教训——他被迷当大王打了,在折了许多人马之后逃回汉中,眼睁睁地看着司马昭脱险,自己终点又回到起点,一无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