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我以为离你近在咫尺(第5/5页)
诸葛亮决定反制。
或者说他要将计就计。
比狠,他比不过司马懿;比智慧,诸葛亮还是有这个自信的。
所以他没有杀掉郑文,而是废物利用,让他做双面间谍——修书一封,教司马懿来劫营。
司马懿会来劫营吗?在收到卧底郑文的亲笔信之后。
没有人知道。
包括诸葛亮。
不错,他是有这个计划,将计就计,布好陷阱等着司马懿来踩。可司马懿是个多疑的人,任何情况下,他的第一选择是首鼠两端。
什么都选择,却什么都选择不了。
的确,在收到郑文亲笔信的那个夜晚,司马懿失眠了。劫还是不劫?这是个问题。
他什么都想到了。甚至想到了郑文叛变,想到诸葛亮的将计就计,只是没有肯定。
所以那个夜晚是辗转反侧的夜晚,也是一无所获的夜晚。
想到不等于做到。很多人一生一事无成就因为想得太多,做得太少。一如此时的司马懿。
最后还是他的儿子司马师替他拿了主意。劫营这个活,让秦朗去干就行了。父亲大人在一旁观摩。
毫无疑问,这是挽救司马懿性命的最后机会。
因为秦朗死了。在后来一个偷偷摸摸、充满阴谋的夜晚,他身先士卒去劫营,结果为国捐躯——掉进了诸葛亮的圈套里。
司马懿则侥幸逃脱,惊魂未定。
由此,他对这个世界更怀疑了。每一种可能都不能排除,每一个卧底都不可靠。
能相信的只有自己。
但自己真的就可以相信吗?关于智慧、关于决断,总是充满悖论和含混不清——自己,也是个可疑的人。
就像这个世界,不可寄予厚望。
于是重新缩回渭南,做缩头乌龟。司马懿这一回下定决心,任诸葛亮再如何引诱自己,决不动心,决不蠢蠢欲动。
蠢蠢欲动害死人啊!这个是有惨痛的经验教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