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对手(第5/5页)
马谡说,这种山间小路怎么能是下寨之地?我看旁边那座山不错,树木多,四面各不相连,呵呵,真是天赐之险啊,不妨就在山上驻防。
王平说,那就玩完了。我们在此五路总口下寨,令军士伐木为栅,筑起城垣,魏兵即便有十万人也不能越过。这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果弃此要路,驻防于山上,如果魏兵袭来,四面包抄的话,请问将军何以自保?
马谡说,你真是妇人之见!岂不知兵法有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如果魏兵攻来,我一定打得他们片甲不留!
王平说,将军啊,这座山貌似险峻,却是绝地。魏兵如果断我取水之路,那军士不战自乱!
马谡说,你别乱说!岂不知孙子有云:置之死地而后生。魏兵如果断我取水之路,那我们的战士岂不死战?这叫什么?这叫以一当百!我遍读兵书,丞相有什么事还都请教于我,你为什么处处与我作对呢?
就这样一方强词夺理,一方据理力争。唇枪舌剑的结果是,官大者胜出。马谡和王平一个是主将,一个是副将,王平当然拿马谡没办法。
真理总是掌握在官大者手中。
最要命的一点,真理的标准由官大者判定。什么是真理,什么是歪理,官大者说了算。
不过王平最后还是争取到了一点小小的权益:领五千兵去山的西面下寨,以呈掎角之势。
这是对马谡在山上下寨的一个战术补充和心理安慰,更准确地说,心理安慰的成分更大一些。
因为——当整个出发点都错了之时,为此采取的纠正手段其实是聊胜于无。
但马谡却看不到这一点。他只看到了两个字——争功。
王平在争功。
不管是当街下寨还是去山的西面下寨,马谡以为,王平都是在和他争功。
就像这个世上的很多人,争当意见领袖。因为只有做了意见领袖,才能号令一切,才有头等功劳。
所以马谡要压王平——不能按着对方的意见走,只能按自己的意见行事。否则即便成功了,功劳也不是自己的。
这叫对人不对事。
王平无奈,惆怅地领五千兵去山的西面下寨。
他要做一个对事不对人的人,却发现好难。如果世事的潜规则是对人不对事的话,那你的动机和所有努力都会妖魔化。
你百口莫辩。
你寸步难行。
你只能做事后诸葛亮,徒劳地解释一切却没有半点功劳——谁叫你不是意见领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