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让每一个人都误解你(第3/5页)

他是站出来推荐一个人——大将军曹真。

司徒王朗希望他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不,文章就别著了,赶快杀敌去。

但是大将军曹真却很谦虚,说“臣才疏智浅,不称其职”。意思是我不杀,能力不行。

毫无疑问,这样的谦虚是不合时宜的。不说虚伪,也是懦弱的表现。

王朗不高兴了,说:“将军乃社稷之臣,不可固辞。老臣虽驽钝,愿随将军一往。”他这是自己将自己给绑架了,曹真你这老滑头不去都不行。

便去。

带着副都督郭淮一起去,王朗则被拜为军师,从而形成了迎敌阵容。

对于这样的迎敌阵容说实话曹睿是不满意的。一个是老得快走不动的人,另一个是推三阻四不想战斗的人,这样的组合去对擂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诸葛亮、赵云组合,天!有胜利的可能吗?

曹睿不敢做乐观的想象。

所以这一年的十一月,当上述组合带领二十万魏军沉默地从京城出发阻击蜀军时,曹睿目送队伍远去心情复杂。

魏国还是缺人才啊。

不错,人很多,人才很少。这是魏国的隐忧。

另外,魏国还缺自信和忠心。王朗的表现应该说还不错,可其他人等就各怀鬼胎了。

几个各怀鬼胎的将,领着一群各怀鬼胎的兵,去打一场各怀鬼胎的战争,结果真是鬼知道。

站在十一月的寒风中,曹睿心思浩渺接广宇,于无声处就是听不到惊雷,心情简直糟透了。

有些人是死了才有价值的

对垒。

两军对垒。

一触即发的对垒。

悬而未决的对垒。

之所以悬而未决是因为王朗有话说。

王朗七十六岁上战场当然不是打仗来了,而是说话来了。

他不是廉颇,舞的不是刀,是舌头。

王朗以为,刀不锋利,舌头锋利。因为软。

不错,世上的东西,硬了不锋利,软了才锋利。就像水,水滴石穿,这是以软克硬。

以硬克软就不行。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硬的永远拿软的没办法,无可奈何。

何况这水不是一般的软,是至软。什么东西一到极致就华丽丽。至软?至软无敌啊!

王朗决定化舌为刀,让诸葛亮领教他的锋利。

于是两军对垒时,他开始对诸葛亮口若悬河,说——我太祖武皇帝(曹操)那是何等人物?扫清六合,席卷八荒,所谓万姓倾心,四方仰德。人们对他的景仰那是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啊……这个,不是一般的牛。

在狂拍完曹操的马屁之后,王朗又开始狂拍曹丕的马屁——我太祖文皇帝(曹丕)那是何等人物?神文圣武,以膺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临万邦,总之那就是世界的中心。天上有个太阳,水中有个月亮,人间有个曹丕……这个,不是一般的牛。

当然,在拍完太祖文武皇帝的马屁之后,王朗还想拍拍今上(曹睿)的,只是曹睿的丰功伟绩确实还没建立,一时要杜撰也来不及,索性就把话锋一转,开始攻击诸葛亮。他说你这位诸葛先生自比于管、乐,怎么不知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的道理?现在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呵呵,这个有点夸张地说),谅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这个比喻猛!很强悍)? 

当然攻击的目的不是为了攻击,而是引诱。就像男女之间搞情调的目的不是为了情调,而是为了调情一样,王朗也是别有用心的。他最后对诸葛亮说——公可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这样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诸葛亮并没有美哉。

而是笑哉。

嘲笑。

嘲笑王朗跟自己比舌头。

不错,世上人都有一条舌头,却各有巧妙不同。在这之中,诸葛亮可谓登峰造极者。

舌战群儒。一条舌头闯天下,他是靠舌头吃饭的人。现在王朗对他苦口婆心,他只能以牙还牙,以舌还舌了。

诸葛亮说,王老先生是汉朝的大老元臣,理当安汉兴刘,怎么会替魏国说话呢?哦,我忘了,王老先生是助逆的功臣,曹氏篡位的同谋!所谓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你这样的谄谀之人,本来应该躲在家里羞见世人,怎么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我倒想问问你,你在归于九泉之下后,有何面目去见二十四帝?难道你会跟他们说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的道理?会跟二十四帝说——谅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

王朗听了,目瞪口呆。

他这才知道,世上事,重要的有很多,可对搞政治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不被政治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