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张飞的新旅程(第2/2页)

益州太守董和在此时则提出一个另类建议:去汉中借兵。

这的确是一个相当另类的建议。因为汉中的张鲁跟刘璋也是准备死磕的,所谓有世仇,怎么肯出兵相救呢?

董和赌张鲁一定会出兵——董和的脑海里刷刷刷地冒出了四个字:唇亡齿寒。现在刘备已占领雒城,形势危急,不管张鲁还是刘璋都可能是下一个出局者,这样的时刻,他们必须团结起来,先互救然后才能自救。如果继续互相火拼,毫无疑问大家都得死翘翘。

刘璋不得不对董和佩服之至。毕竟,这里面隐藏着辩证法。那就是敌人在某些时候会成为朋友,朋友在某些时候也会成为敌人。后面的这种情况就像他和刘备的关系,刘备刚来西川时,两人感情“杠杠”的,好像朋友加亲人,现在则是磨刀霍霍要他人头落地了……

唉,世事如烟,一切人事都可疑。刘璋一边修书遣使前赴汉中向张鲁示好,一边向世事发出深刻的质疑——尽管这样的质疑毫无意义。就像乱世中的人,要想活得明白,活得有意义,其实门都没有。

马超依旧在折腾。

对马超来说,他在江湖上存在的标志就是不断地折腾。如果有一天他不折腾或者折腾不动了,那么,他的名字就可以写进墓志铭了。

马超自兵败入羌两年多来,攻打陇西州郡那是硕果累累,所到之处,全都归降,只有冀城攻打不下。不过冀城刺史韦康事实上也撑不住了,他之所以一直不降其实在等一个人。

夏侯渊。

他希望夏侯渊出兵救他。这样的信念支持着他一直坚守。

一般来说,人是可以靠信念坚持着的,这是信念的强悍之处。可问题也出在这里——一旦信念破灭,那所谓的坚持也就土崩瓦解了。

韦康的悲剧正出于此。因为夏侯渊迟迟不来。

没有人知道他会不会来。也许明天,也许要一辈子。等一个人的到来如果没有特定期限的话,这样的等待毫无疑问没有任何意义。

韦康见救兵不来,便选择了投降马超。但参军杨阜却大声说“不”。结果他们两人的命运迥然不同。

韦康死了,死在马超刀下。马超给出的理由是“事急请降,非真心也”;杨阜却还活着。虽然有马超手下建议杀掉此人,马超却认为 “此人守义,不可斩也”。呵呵,这又是与生死有关的辩证法。想到活的人经常会死去,想到死的人却常常活着。马超虽然鲁莽,对这样的辩证法却还是很尊重的。

只是他低估了一个人。

杨阜。

杨阜一直在战斗,不管马超对他如何。马超虽然复用其为参军,但杨阜还是设计跑了出来,到历城找抚彝将军姜叙试图复仇。他们两个是姑表兄弟。

紧接着统兵校尉尹奉、赵昂加入了这个复仇团队。当这四个人带着大部队出现在马超面前时,马超这才知道,有些人是不会改换门庭的,哪怕给他们再多好处。

这些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受潜规则的侵袭。他们只为自己的信念而战。可以说这些人只活在他们的信念里。

就像杨阜。

便开打。为了讨一个说法。但事实上这样的战争却是惨烈的,因为一些不该死去的人死去了。

马超妻杨氏,马超幼子三人以及至亲十余口。

姜叙老母。尹奉、赵昂全家老幼。

杨阜宗弟七人。

他们都是说法的牺牲品。为了论证谁对谁错,双方展开了屠杀比赛,很多无辜的人就这样被卷了进来。

所以这样的战争是没有胜利者的。最后,由于夏侯渊率军赶来增援对手,马超只得落荒而逃,带着庞德、马岱等几个死党往汉中去投奔张鲁。